我國地下水監測工作亟待加強
“目前,我國可測量出的地下水中的化學成分有30多種,而國外則達到了70多種。”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宗祜在第34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上提出,我國地下水監測工作與國外相距甚遠,提高監測技術、完善監測設備是當務之急。
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的水資源量占全國總量的81%,而地下水的開采量僅占全國的24%;長江以北地區的水資源量占全國的19%,地下水的開采量卻占到了70%。我國地下水分布嚴重失衡,解決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強對地下水的監測。但由于我國地下水監測工作起步晚,監測技術落后,尤其是在傳感器技術的應用方面。對地下水的監測要求具備高、精、尖的傳感器,人、財、物的巨大消耗和較長的見效周期是我國傳感器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此外,在監測儀器的更新換代上,我國的步伐也相對滯后。國外的先進儀器由于其設備昂貴,操作步驟復雜,質控程序繁瑣,對我國地下水監測工作來說是“可看不可用”。
提高我國地下水的監測質量,關鍵在于發展地下水現場分層快速檢測技術。通過在一個鉆孔中下入一根獨立的具有多通道的監測管,經分層隔離實現地下水的分層監測和分層采樣,可以達到減少鉆孔數量、簡化安裝工序、節省安裝成本、增加監測可靠性的目的。“大力開發研制環境監測自動化儀器也很重要。”張宗祜強調,科研工作應從我國國情出發,研制出具有相應功能設置和軟件編輯的儀器數據處理系統及自動控制系統。
推薦
儀器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