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支原體肺炎的癥狀和治療
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病理變化部位主要位于胸腔內,肺臟是病變的主要器官。急性病例以肺水腫和肺氣腫為主;亞急性和慢性病例見肺部“蝦肉”樣實變。發病豬的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利用率低,育肥飼養期延長。
防治措施
1、藥物控制
脈沖性使用抗生素可減緩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避免繼發感染的發生。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環素類、泰樂菌素、林肯霉素、氯甲砜霉素、泰妙靈、螺旋霉素、奎諾酮類(恩諾沙星、諾氟沙星等),但總的來說,使用抗生素不會阻止感染發生,且一旦停止用藥,疾病很快就會復發。
另外在生產實踐中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也會出現瓶頸現象,由于是防御性措施,通常使用的抗生素濃度較低,這易導致病原體產生耐藥性,以后再用類似藥物效果就不好。
發生喘氣病后,再想徹底殺滅病原體,是十分困難的,對呼吸道感染而言尤為如此,因為抗生素很難滲入到肺部粘膜表面而發揮作用;同時抗生素治療也無法修復已造成的病變損傷。如果停止治療,病原又會逸出、種種癥狀又會重新出現。
除此之外,使用抗生素療法可能帶來的弊病還包括肉質會發生改變(由于持續用藥會有藥物殘留),而且人工費和成本費也隨之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豬肺炎支原體對青霉素,阿莫西林,羥氨芐青霉素,頭孢菌素Ⅱ,磺胺二甲氧嘧啶,紅霉素,竹桃霉素和多粘菌素都有抗菌性。
2、綜合防治措施
因此應針對該病應考慮使用綜合防治措施:許多國家曾大力推進根除豬肺炎支原體的計劃,丹麥、英國和美國都有未感染豬肺炎支原體的SPF豬群;但由于豬肺炎支原體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很難彼此隔離阻斷;所以豬肺炎支原體通常是這類SPF豬群最先感染的病原。
對于未感染豬肺炎支原體的豬群來說,感染豬肺炎支原體的可能性很大,如距離感染豬群較近、豬群過大、當地生物飼養密度過大、離生豬販運的主干道太近,這些都極易導致支原體傳播與感染。
采取根除MPS措施時,會發現要啟動并維護無支原體感染狀態的花費很大,而且可操作性不強(因為還必須對進入豬場的豬進行限制,控制它們攜帶的病原)。由于豬肺炎支原體是靠空氣傳播的,這也給保護未感染豬群帶來難度。
在豬密度過高的地區,問題猶為棘手,未感染豬群很可能會出現持續反復的感染。以上幾種措施,無論是加強飼養環境管理、使用抗生素、還是采取根除措施,都不是防治喘氣病的理想方案,它們都無法給豬整個生長周期的提供全程保護,使豬免受豬肺炎支原體的感染。
有條件的豬場應盡可能實施多點隔離式生產(SEW)技術,也可考慮利用康復母豬基本不帶菌,不排菌的原理,使用各種抗生素治療使病豬康復,然后將康復母豬單個隔離飼養、人工授精,使用藥物培育健康群。
使用藥物和疫苗培育健康群
懷孕母豬分娩前14~20天以支原凈、利高霉素或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氟甲砜霉素等投藥7天。仔豬1日齡口服0.5ml慶大霉素,5~7日齡、21日齡2次免疫喘氣病滅活苗。
仔豬15日齡、25日齡注射恩諾沙星一次,有腹瀉或PRDC嚴重的豬場斷奶前后定期用藥,可選用支原凈、利高霉素、泰樂菌素、土霉素、氟甲砜霉復方。
保育豬、育肥豬、懷孕母豬脈沖用藥,可選用1000mg/kg土霉素,110mg/kg克林霉素。另外根據豬群背景要求加強對HC、AR、PR、鏈球菌、弓形體的免疫與控制。
總之,在搞好全進全出,加強管理與衛生消毒工作,提高生物安全標準的基礎上,加對懷孕母豬尤其是初產母豬隱性感染和潛伏性感染的藥物控制,加強仔豬特別是初產母豬的仔豬的早期免疫,及時檢疫,立即隔離發病豬,根據豬群具體情總采取定期用藥,預防用藥策略等措施是控制場內MPS危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