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如何做好災后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里氏8級大地震給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帶來嚴峻考驗。大災之后如何防止重大疫病發生和蔓延,成為目前抗震救災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之一。據農業部有關負責人5月18日表示,截至目前,四川、重慶、陜西、甘肅、云南5個省(市)已有1300萬頭(只)畜禽受災死亡,其中四川省重災區6個市州死亡畜禽1234萬。專家介紹,隨著氣候轉暖,動物尸體腐爛,容易造成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鏈球菌病、炭疽等多種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同時,專家認為,一般大災過后,人畜共患病疫情(如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的發生幾率也較高,災區人畜共患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為此,農業部已派出動物疫病專家組趕赴災區,同時調撥大量防疫物質,指導災區及時、科學、有效防疫,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動物疫病防控的特點和難點,日前,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張洪讓等認為應從五大方面做好動物疫病防控。
措施之一:死亡動物要及時無害化處理
專家說,畜禽糞便污水及動物尸體的處理尤為重要。由于死亡畜禽體內帶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任其腐爛發臭,病菌會到處擴散,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起人畜疫病流行。
專家表示,畜禽糞便、墊草、污水都必須全部進入沼氣池或集中起來,密閉發酵42天后才可還田使用,飼養場的污水必須經沉淀3次,流出的清水才可排出灌溉農田;嚴格對病死畜禽采取“四不一處理”原則,即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宰殺、不準轉運。對病死動物尸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動物防疫人員應親自動手或指導監督農民動手,無害化處理行為應堅決果斷,干凈徹底。禁止向水源、河流、路邊等處隨意丟棄畜禽尸體,避免因畜禽尸體處理不當而引發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措施之二:受災地區應全面衛生大消毒
地震發生后,災區連續幾天出現降雨,部分河段因災造成水位上漲,死亡畜禽和各種污物隨水流動,水源等環境易受到污染。同時,土壤中的病菌容易被水沖出來,也會引發疾病。為消滅環境中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必須對轄區內的所有畜禽養殖場、農戶的畜禽圈舍、牲畜市場、農貿市場等進行反復多次的拉網式徹底消毒。要保證消毒藥物的有效濃度。
措施之三:加強疫情監測和疫病防控
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對重大動物疫情的監測,進一步加大受災地區動物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力度,對病死畜禽進行采樣檢測,及時發現問題,排除疫情隱患。充分發揮動物疫情測報體系和村級動物疫情報告觀察員作用,及時匯總、分析災區動物疫情發展態勢,防止疫情發生。
做好口蹄疫、豬瘟、雞新城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病的強制免疫工作。對于沒有進行免疫接種的畜禽,要立即補免。對已進行了免疫接種的畜禽,根據免疫抗體檢測情況及周邊疫情情況,必要時強化免疫一次。對于其他畜禽傳染病,也要根據疫情動態,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從源頭防止重大疫病發生。
措施之四:加強檢疫嚴防病死畜禽流出
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切實履行職責,進一步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加大對飼養、屠宰、加工、運輸、儲藏等生產和經營環節的監督管理力度,嚴厲打擊販賣病死動物及其產品的行為。
同時,各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方面保證進出災區的動物及其產品順暢調運,另一方面要保障動物防疫秩序,防止疫情跨區域傳播。
措施之五:管好動物飼料謹防病從口入
專家介紹說“病從口入”,動物同樣如此。災區連降大雨,易引起飼料霉變。霉飼料中霉菌能引起動物中毒。霉菌飼料中毒沒有有效治療方法,重在預防。
專家說,災后飼喂畜禽的飼料應選擇干凈、合格的飼料,要適當的增加營養物質,特別要多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抗應激的藥物、禁止飼喂霉變、腐敗的飼料。注意飼料的保質期,防止食用過期飼料。要滅蟲、滅鼠防止飼料污染。給畜禽飲用符合衛生要求的清潔飲水,自取的井水應消毒后才能飲用。
張洪讓說,地震災后的惡劣環境是造成許多人畜共患傳染病流行的主要條件,地震災害造成的畜禽死傷數量可能遠比人大得多。病死動物尸體若得不到及時處理,其腐敗后將成為多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傳染源,也是震后災區容易暴發人畜傳染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地震災區動物防疫工作顯得非常緊迫和重要。
?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