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微生物--藍細菌的特征和結構介紹
(1)定義: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于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2)結構:?藍細菌的細胞構造與革蘭氏陰性細菌相似。細胞壁有內外兩層,外層為脂多糖層,內層為肽聚層。許多種能不斷地向細胞壁外分泌膠粘物質,將一群細胞或絲狀體結合在一起,形成粘質糖被或鞘。細胞膜單層,很少有間體。大多數藍細菌無鞭毛,但可以“滑行”。藍細菌光合作用的部位稱為光合片層,數量很多,以平行或卷曲方式貼近地分布在細胞膜附近,其中含有葉綠素和藻膽素(一類輔助光合色素)。藍細菌的細胞內含有糖原、聚磷酸鹽、以及藍細菌肽等貯藏物以及能固定的羧酶體,少數水生性種類中還有氣泡。
(3)大小:藍細菌的細胞一般比細菌大,通常直徑為3~10μm,最大的可達60μm,如巨顫藍細菌。
(4)分類:根據細胞形態差異,藍細菌可分為單細胞和絲狀體兩大類。單細胞類群多呈球狀、橢圓狀和桿狀,單生或團聚體,如粘桿藍細菌和皮果藍細菌等屬;絲狀體藍細菌是有許多細胞排列而成的群體,包括:有異形胞的(如魚腥藍細菌屬),無異形胞的(如顫藍細菌屬),有分支的(如費氏藍細菌屬)。
(4)增殖:藍細菌通過無性方式繁殖。單細胞類群以裂殖方式繁殖,包括二分裂或多分裂。絲狀體類群可通過單平面或多平面的裂殖方式加長絲狀體,還常通過鏈絲段繁殖。少數類群以內孢子方式繁殖。在干燥、低溫和長期黑暗等條件下,可形成休眠狀態的靜息孢子,當在適宜條件下可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