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口都要命?BMJ:糖或增加45種疾病風險……
幾十年來,糖作為人類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證明與各種危險因素有害相關,主要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癥、痛風、異位脂肪堆積、齲齒和一些癌癥。
2023年4月5日,四川大學柳良仁團隊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 (IF=93)在線發表題為“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膳食糖攝入與健康的關系。這項研究研究發現,飲食糖攝入量與18種內分泌/代謝結果、10種心血管結果、7種癌癥結果和10種其他結果(神經精神、牙齒、肝臟、骨骼和過敏)之間存在顯著的有害關聯。中等質量的證據表明,最高與最低的膳食糖攝入量與體重增加(含糖飲料)(IV類證據)和異位脂肪積累(添加糖)(IV類證據)有關。
低質量的證據表明,每一份/周增量的含糖飲料消費與痛風風險增加4%相關(III類證據),每250毫升/天增量的含糖飲料消費與冠心病風險增加17%和4%相關(II類證據)和全因死亡率(III類證據)。此外,低質量的證據表明,果糖攝入量每增加25克/天,胰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22% (III類證據)。對健康有害多于有益的,尤指在心臟代謝疾病中。建議將游離糖或添加糖的攝入量減少到每天25克以下(約6茶匙/天),并將含糖飲料的攝入量限制在每周少于一份(約200-355毫升/周),以減少糖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最新報告,糖包括單糖、雙糖、多元醇和游離糖,其中游離糖被確定為由制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品中的所有單糖和雙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和果汁中的糖。此外,《美國人膳食指南》提出了另一類重要的糖,即添加糖,并將其定義為加工和預制食品和飲料中使用的所有單糖和雙糖,以及添加到食品中的糖,但不包括水果和果汁等天然存在的糖。
近年來,鑒于含糖飲料對添加糖或游離糖總攝入量的巨大貢獻以及其消費量的迅速增長,許多研究都集中在含糖飲料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上。一般來說,含糖飲料是添加糖的最大來源,包括碳酸和非碳酸軟飲料、果汁飲料以及運動和能量飲料。此前的調查顯示,盡管消費水平仍然很高,但在許多發達國家,含糖飲料的消費量正在下降。然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含糖飲料的消費量仍在增加,這可能是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可獲得性增加。與此同時,國家和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農業部和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建議將游離糖或添加糖的攝入量減少到每日總能量攝入量的10%以下。
膳食糖攝入量與多種健康結果之間存在顯著的劑量反應關系(圖源自The BMJ )
盡管近幾十年來發表了許多觀察性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的分析,重點關注糖攝入量與一系列健康結果之間的關系,但研究設計的缺陷、飲食糖攝入量的不同測量方法、不一致的結果以及對攝入的不同定義,使得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因此,在制定詳細的限糖政策之前,需要全面評估關于飲食糖攝入量與所有健康結果之間關系的現有證據的質量。為了評估關于飲食糖攝入量和任何健康結果的所有研究的證據質量、潛在偏差和有效性,作者對這一主題的薈萃分析進行了全面綜述。
這項綜合綜述顯示,飲食中糖的大量攝入,特別是含果糖糖的攝入,與大量健康結果有害相關。飲食中糖分攝入與癌癥之間關系的證據仍然有限,但值得進一步研究。
原文鏈接:
https://www.bmj.com/content/381/bmj-2022-07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