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放射分析法的研究歷史

    2022.6.21

    20世紀初,隨著天然放射性的發現,就開始探索將天然放射性核素用于分析化學中,以簡化操作、提高分析的靈敏度。

    1912年G.赫維西等人首次用放射性鉛(210Pb)作指示劑測定鉻酸鉛的溶解度。

    1925年R.埃倫伯格以放射性鉛(212Pb)作指示劑用沉淀法分析天然鉛。

    1932年赫維西等人為了測定花崗巖中的微量鉛,在分析樣品之前,向樣品溶液中加入已知比活度的放射性鉛,用同位素稀釋法進行鉛的分析,得到滿意的結果。所有這些都為放射性指示劑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條件。隨后在萃取、沉淀、吸附、滴定、蒸發等分析操作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

    1934年F.約里奧-居里和I.約里奧-居里發現人工放射性,E.費密等人又提出在熱中子作用下幾乎所有元素都能感生放射性。

    1936年赫維西和H.萊維首次利用(n,γ)核反應,成功地分析了氧化釔中的鏑和氧化釓中的銪等雜質,開辟了活化分析的新領域。

    隨后,1938年G.T.西博格等人第一次進行了帶電粒子活化分析。隨著反應堆和各種加速器的建立,多道譜儀的不斷改進和微處理機的推廣運用,活化分析得到飛躍的發展。

    50年代開始又逐步發展和完善了利用核現象的微量分析技術(即核分析技術)。

    其中有通過正電子與物質相互作用來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正電子湮沒技術、原子核無反沖的γ射線共振吸收──穆斯堡爾效應──的應用,還有離子束背散射分析、核反應分析、溝道效應的應用和70年代發展起來的粒子激發?X射線熒光分析等。放射分析化學由于具有靈敏度高、取樣量小、可以不破壞樣品等優點而受到重視并得到迅速發展。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