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陳賽娟委員:探索更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

    2019.3.11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對《中國科學報》表示,現行的科技項目及成果評審評估答辯制度存在一定弊病,呼吁進行相關體制機制改革。

      當前重大科技項目或成果評審評估大多需要答辯或視頻答辯。“往往一個半天就有6到8個人上臺答辯,每個人僅10或20分鐘。評審專家要在短時間內進行打分,還是很有難度的。”陳賽娟說,“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辨別答辯人申報內容的科學性、真實性、拼湊性和科學道德性等關鍵問題;其次,答辯人口才和貌相對評分的影響,可能超過了科學研究內容本身;最后,在網上事先公布評審專家名單的做法,也給個別人拉票提供了方便和機會。”

      陳賽娟認為,答辯制度有即時反饋交流的優勢,但弊病也很明顯。比如評審結果容易受到“舞臺表現”的影響。有些科研人員工作做得很好,但只是口才欠佳,多次答辯都不成功。

      陳賽娟說,由于答辯過程中不易全面掌握答辯人的信息,造成很多評審專家很大程度上要依據答辯人曾經發表的論文和獲得的獎項做出判斷,這也加重了“唯論文”的導向,不利于準確評審科研項目或評價科研成果。

      “科學家畢竟不是表演家,我們應該探索更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陳賽娟說。


    本文相關專題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