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科學儀器前沿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
2008年12月16日,由《現代科學儀器》主辦,北京瑞利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北京吉天儀器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四屆科學儀器前沿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市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大廈國際報告廳隆重召開。會議主旨在于搭建平臺,提供信息,展示成果,服務儀器事業,通過技術交流,產品展示等形式,吸引和聚集社會各界的智慧,促進科技創新,發展國產儀器,積極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
本次會議在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中國儀器儀表協會、分析儀器協會及農業儀器應用技術學會的強力支持下,有近2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單位科技人員、專家及儀器產家代表參加。
在大會開幕式上,《現代科學儀器》主編胡柏順先生介紹了會議籌備情況,并強調會議關注自主創新儀器研發的最新進展,分析測試技術最新成果。會議報告內容非常豐富,涉及農產品食品安全檢測、生命科學、環境監測、過程分析和儀器研發等。
計量專家張鐘華院士詳細介紹了用量子化霍爾效應建立國家電阻標準的情況。張鐘華院士領導的研究組研制的低溫電流比較儀的不確定度達到10-10量級,為世界第一。用計算電容測得的量子化霍爾電阻SI值,1988年被國際計量委員會采用,作為確定國際推薦值的依據之一。
長期致力于中國環境檢測研究的魏復盛院士做了題為“中國的環境與健康問題”的報告,報告中列舉了大量詳實的環境檢測數據,從空氣、水質、土壤一直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使在坐的每一位聽眾都有一種震撼和沉重感;雖然近幾年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情況依然嚴峻和緊迫,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是環境和人民身體健康付出的沉重代價,希望專家和有關部門聯合起來真正的把環境問題放在第一位,推動中國環境的健康發展,堅決抵制任何破壞環境和危害人類健康的行為。
2008年12月17日下午,舉辦 “原子吸收光譜儀座談”和“食品安全與環保座談”座談會,分別由鄧勃教授和蔣士強教授主持。
在“原子吸收光譜儀座談”上,出席會議的有二十多位來自國內原子吸收領域的權威專家和公司代表。各位專家和代表就目前我國原子吸收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換意見。
在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過程中,我國的原子吸收儀器相對于其他國產儀器的情況要好很多,不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用戶反饋相對前幾年好很多。同時,面臨的問題也很多:比如無序競爭、儀器質量的持續穩定性以及缺乏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各位專家和代表坦誠面對問題,事實求是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認為大力發展國產儀器刻不容緩,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1)儀器研發和加工人才奇缺。一方面,精密加工工程師奇缺:國家有針對性培養的精密加工工程師非常少,目前絕大部分工程師只能由企業自己來培養,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合格的精密加工工程師至少要5-10年的成長期,十年之后能否留的住還是個未知數,對于企業來說風險非常大;另一方面,儀器是光機電等多學科的集成,能夠整合、協調多個領域,對整臺儀器進行優化和提升的人才也非常少。
(2)政、產、學、研、用這五個方面自彈自唱,沒有做到真正的有機結合,在交流和配合方面嚴重失調。
(3)勤練內功,繼續提高儀器的質量和穩定性。我國在原子吸收方面的技術相對成熟,安裝的合格率也非常高,但是在長期使用方面、儀器的穩定性還需要提高。
(4)一些單位在招標采購過程中盲目追求高指標和高端儀器,顯得“財大氣粗”,沒有從滿足自身實際需求方面去考慮;急需相關政策的規范和引導。
(5)國家在儀器研發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同時企業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創新。
(6)國產廠商需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宣傳自己,關注品牌建設;例如一些國內廠商產品的說明書是給自己看的,給專家看的;只有正確的宣傳自己,好的產品才能夠得到對等的收益。
(7)國產廠商需要敏銳的觀察市場動態,時刻關注環境和人類健康的發展,生產能夠解決問題的產品,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
(8)經常性的、定期的與用戶進行交流,獲得適時、準確的信息反饋。
-
焦點事件
-
會議會展
-
會議會展
-
會議會展
-
焦點事件
-
精英視角
-
會議會展
-
會議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