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可見光激發的純有機室溫磷光納米顆粒研究獲進展

    2024.5.03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楊志涌和池振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實現了細胞和小鼠活體可見光激發紅色余暉成像,證實了三亞苯類純有機室溫磷光(RTP)衍生物的生物成像應用潛力。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該工作不僅提出了無定形單組分RTP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而且促進了RTP納米顆粒在活體成像領域的實際應用。”論文通訊作者楊志涌對《中國科學報》表示,RTP由于其結構可修飾性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加工性,近年來在信息存儲、防偽和生物成像等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受到廣泛關注。

    研究揭示RTP的特性

    為了提高RTP性能,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方面要促進第一激發單線態(S1)到三線態(T1)的系間竄越,生成更多磷光三線態激子,另一方面要抑制三線態激子的非輻射躍遷和氧氣的淬滅。目前對于在無定形狀態下具有室溫磷光的單組分有機小分子,僅有零星報道,其RTP產生的本征原因尚不明確,也沒有普適性的無定形RTP分子設計策略。

    論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學化學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郭丹曼表示,楊志涌、池振國團隊前期將“激發態構型分類”的概念從分子拓展到基團,在分子結構上同時引入激發態電子構型為3(n, π*)的n基團和激發態電子構型為3(n,?π*)的π基團,發展了系列RTP分子,報道了多例RTP效率和波長新紀錄,特別是以三亞苯為π基團的高效RTP分子系列。

    1714959452245575.png


    基于二聚體的可見光激發超穩定室溫磷光分子結構、能級躍遷過程示意圖。楊志涌 供圖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基于三亞苯的苯甲酮衍生物,發展了在晶體、無定形粉末和無定形納米顆粒等各種狀態下均穩定的,可見光激發紅色RTP。根據基團激發態構型分類,三亞苯是π基團,在激發態形成3(n,?π*)的電子構型,可穩定三線態激子,而羰基則在激發態形成3(n,?π*)的電子構型,可促進系間竄越,兩者結合促進了超長RTP的產生。

    此外,三亞苯是一個典型的大π共軛平面,其強的分子間π-π相互作用,容易形成高度穩定的二聚體結構有效抑制非輻射躍遷,可以在無定形狀態下發射超長RTP,甚至無懼高溫和水汽等的淬滅。同時,緊密堆積的基態二聚體促使低能激子的產生,從而使吸收/激發和發射波長紅移,實現可見光激發紅色超長RTP,無論是手電筒、手機閃光燈還是太陽光都能激發其明亮紅色余暉。

    郭丹曼表示,由于三亞苯的苯甲酮衍生物二聚體紅色超長RTP具有高穩定性,因此不需要謹慎細致的結晶操作,僅通過簡單的微乳液法即可獲得壽命高達0.22秒的紅色RTP納米顆粒,實現可見光激發(405納米)的小鼠體內余暉成像。

    以三亞苯基-溴代苯基-甲酮(TpPBr)為例詳細討論了這類三亞苯衍生物的RTP特性。在不同激發光下(365-450納米),無定形樣品紅色RTP的位置與晶體完全一致,表明它們的紅色RTP來自相同的發射中心,且該發射中心高度穩定,即使經過機械研磨或熔融淬火處理依然穩定存在。

    制備出RTP納米顆粒

    為了深入理解紅色RTP的來源,楊志涌、池振國團隊進一步針對TpPBr分子進行了光譜研究、單晶分析、理論計算。結果表明隨著濃度的增加,熒光光譜發生紅移,同時在450納米附近出現新的吸收峰,這表明基態二聚體的生成。進一步巧妙地選用高熔點的1,4-二氧六環作為溶劑,其在0 ℃下即完全凝固,為發色團提供一個剛性環境,并最大程度降低低溫對磷光測試的干擾。

    在高濃度溶液(10-2?M)中出現了與晶體、無定形的紅色RTP一致的磷光發射(600-750納米),證實了它們的紅色磷光均來自于基態二聚體。單晶結果和理論計算也進一步揭示了三亞苯基團間存在強π-π相互作用,使其在無定形下也能保持穩定的二聚體,從而發射超穩定紅色RTP。

    楊志涌介紹,為了進一步證明分子設計策略的普適性,他們測試了不同取代基衍生物的磷光特性,結果表明它們均具有可見光激發的紅色RTP。其中,TpPI無定形樣品在大氣中的壽命可達120毫秒,而TpPBr和TpPMe的無定形樣品在真空下壽命幾乎接近于其晶體在大氣中的壽命。

    為了證實三亞苯苯甲酮類化合物二聚體RTP的高穩定性和應用潛力,研究人員測試了其耐高溫和抗水性。結果表明即使當晶體和無定形分別加熱至80℃和70℃,或者將一顆水滴完全覆蓋在無定形膜上,肉眼仍能觀察到明顯的紅色余暉。

    “這說明通過π-π相互作用形成二聚體發射紅色余暉的穩定性,可以輕松通過簡單的微乳液法制備壽命高達0.22秒的可見光激發紅色RTP納米顆粒,其余暉壽命在長波長發射區域(600-800納米)材料中處于領先地位。”楊志涌說。

    據介紹,文獻報道中,通常需要復雜且難以再現的細致結晶操作才能夠獲得RTP納米顆粒。而只有少數文獻報道了可見光激發RTP小分子,可見光激發的RTP納米顆粒更是鮮有報道。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7937-7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