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項目:將獲基金委最大力度資助!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規模最大的單一項目,其目標在于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以科學目標為導向,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明確重點發展方向,鼓勵并培養具有原創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儀器研制。該項目著力支持原創性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的研制,為科學研究提供更新穎的手段和工具,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
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定的最高級別的基金項目,其目標是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集中和整合國內優秀的科研資源,產出一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占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并形成多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度項目指南,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資助期限為5年,資助直接費用為6000萬元(數學和管理科學為5000萬元)。
關于兩類項目的2023年度擬資助信息如下: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
1、清華大學,海底地震與電磁同步探測系統關鍵技術及驗證樣機
2023年9月12日,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在青島組織召開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建議資助項目“海底地震與電磁同步探測系統關鍵技術及驗證樣機”的現場考察會議。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蘭玉杰主持,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張朝林發表講話。專家組組長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郭旭升院士主持了現場考察會。
蘭玉杰副主任強調了科研儀器研制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基礎研究“兩頭在外”的問題,實現儀器平臺等國產化替代。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是科學基金資助體系中體量最大的項目,旨在鼓勵和培育具有原創性、探索性科研儀器研制,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要以科學目標為導向,開展有組織科研,鼓勵多學科交叉,吸引多團隊協同攻關,充分發揮基金的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推動儀器研制項目從原始創新到產業化升級。
會上,清華大學宋士吉教授代表項目組匯報了項目的科學問題和目標、總體結構與性能指標、技術創新點、指標先進性、研究方案和研制基礎與條件等內容。專家組對項目進行了提問和討論,并實地考察了實驗室和相關儀器設備。經過充分調研和討論,形成了現場考察報告,建議盡快立項。
依托單位和項目組成員張建民院士和吳澄院士表示,將按照國家要求高標準的完成項目任務,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有力的支持。
2、蘭州大學,15T高場下超導材料力學的全服役場調控與測量裝置研制
2023年9月12日,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在蘭州召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15T高場下超導材料力學的全服役場調控與測量裝置研制”的現場考察會。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江松主持,數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發表講話。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魏悅廣院士主持了現場考察會。
江松副主任指出,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基石,現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科學儀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是自然科學基金委圍繞“四個面向”,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旨在推動我國高端科研儀器自主發展而部署的一類重要項目。建議現場考察專家組充分發揮多領域學術優勢,著重考察依托單位的保障條件和研制方案可行性,并希望從組織、管理等多個層面給項目組提出寶貴的指導意見。同時,強調項目依托單位和合作單位要加強協同配合,并做好研發場地、參研隊伍、經費管理等方面的條件保障,保證項目高質量完成,在我國強磁場環境下的超導材料力學研究領域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會上,蘭州大學周又和院士代表項目組匯報了項目的科學目標、研究方案和已有基礎,專家組對項目進行了提問和討論。隨后,專家組實地考察了實驗室和相關儀器設備。經過充分調研和討論,形成了現場考察報告,建議盡快立項。
依托單位和項目組成員張建民院士和吳澄院士表示,將按照國家要求高標準的完成項目任務,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有力的支持。
3、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面向精細天文觀測的高精度寬動態大口徑光學檢測系統
2023年8月2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面向精細天文觀測的高精度寬動態大口徑光學檢測系統”監理會在長春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曹凝副局長主持,項目監理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樊仲維教授任組長,監理組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瞿榮輝研究員,近代物理研究所胡正國研究員,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劉俊秋高級會計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所長賈平、副所長張學軍、所務委員黎大兵和基礎科研處輪值處長張來明等出席會議。
監理組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張學軍關于項目進展的匯報,考察了儀器研制現場情況,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質詢討論。專家認為項目組按照項目任務書完成了計劃內研究任務,并對項目知識產權及檔案管理工作提出建議及要求。
項目依托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合作單位包括上海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該項目擬攻克面向4m量級大口徑精細天文觀測的高精度寬動態大口徑光學檢測系統,在實現高檢測精度的同時拓寬檢測儀器的空間分辨本領。儀器成功研制后,主要技術指標將達到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將占領大口徑光學檢測的國際制高點,推動我國光學工程技術跨越式發展,為精細天文觀測、國家安全、空間科學研究等國家重大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1、南京醫科大學,常見慢性病的病因基礎與精準預防
2023年8月30日,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在南京召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常見慢性病的病因基礎與精準預防”現場考察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學敏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項目依托單位南京醫科大學校長胡志斌出席并致辭。醫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孫瑞娟主持開幕式,專家組組長王紅陽院士主持現場考察會。
專家組成員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進行了提問和討論;與基礎研究項目負責人、項目骨干成員、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管理部門人員進行了分組訪談,深入了解研究工作基礎及未來合作情況、科研條件及保障措施;實地考察了項目團隊實驗室設備與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2、上海交通大學,細胞命運調控與眼健康
2023年8月29日,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在上海召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細胞命運調控與眼健康”現場考察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吉紅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學科部主任湯超院士、常務副主任陳擁軍、副主任潘慶偉等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專家組成員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進行了提問和討論;與項目負責人、骨干成員、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了分組訪談,深入了解研究工作基礎及未來合作情況、科研條件及保障措施;實地考察了項目團隊實驗室設備與基礎設施情況。
3、浙江大學,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2023年8月2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專家對浙江大學基礎科學中心“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進行現場考察。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吉紅院士,浙江大學校長韓杰才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
“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是首批面向航天事業布局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希望中心圍繞空間量子操控關鍵科學問題開展深入探索、引領空間量子操控領域的國際前沿。
4、中南大學,地球時空基準
2023年8月2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在長沙召開現場考察會。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蔣滌非,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曹慧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黃路生等領導出席會議。
會上,項目負責人李建成院士從項目的研究背景和重大意義、關鍵科學問題、中心建設目標、研究內容和團隊優勢以及建設實施方案等方面進行了匯報。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進行了現場考察,實地考察了“全球時空基準”基礎科學中心實驗室設備與基本建設情況。
5、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機器人智能操控
7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專家對我校基礎科學中心“空間機器人智能操控”項目進行現場考察。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吉紅院士,我校校長韓杰才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
“空間機器人智能操控”是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首批之一,面向航天事業布局,旨在解決空間機器人在軌操作中的瓶頸問題。希望通過本項目的進展,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6、南京大學,水質風險控制工程學
2023年8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組織專家對南京大學由南京作為依托單位,廣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申報的“水質風險控制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進行現場考察。
陸建華副主任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水質風險控制工程學”項目的立項意義和工作基礎,希望團隊圍繞基礎科學中心的任務目標通力合作,力爭在水質工程領域取得有“增量”、“變量”、“分量”的標志性重大成果和突破,建成高水平示范性研究中心。
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教授匯報了項目的基礎情況、研究背景與問題、研究方向與目標、研究任務與方案、工作基礎與條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實地考察了項目團隊實驗室設備與基礎設施情況。
7、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機器人智能操控
7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專家對我校基礎科學中心“空間機器人智能操控”項目進行現場考察。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吉紅院士,我校校長韓杰才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
韓杰才校長表示,學校高度重視基礎科學中心的建設工作,將全力支持中心的建設和發展。他希望中心能夠在空間機器人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實地考察了項目團隊實驗室設備與基礎設施情況。經充分討論后,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空間機器人智能操控”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現場考察。
8、南京師范大學,大氣環境化學控制工程學
2023年8月2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組織專家對南京師范大學由南京作為依托單位,廣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申報的“大氣環境化學控制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進行現場考察。
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教授匯報了項目的基礎情況、研究背景與問題、研究方向與目標、研究任務與方案、工作基礎與條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實地考察了項目團隊實驗室設備與基礎設施情況。
專家組經充分討論后一致同意通過“大氣環境化學控制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現場考察。該中心將圍繞物質與能量驅動下的大氣環境污染風險機制核心問題,重點探索污染、氣候變化及其雙重影響下水生態風險成因,闡明物質-能量驅動下水生態要素的調控機制,創建基于生態風險防控的碳污協同減排原理和技術系統,預期在大氣環境污染風險理論、防控技術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大氣環境化學控制工程學高水平國際化的學術高地。
-
政策法規
-
項目成果
-
會議會展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市場商機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政策法規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