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氣候“暖濕化”研究取得新成果
新疆地區年總降水、極端降水的變化趨勢及概率密度分布
近日,《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英文版)》刊發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倩、研究員翟盤茂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秦大河院士合作研究成果。該成果在歐亞大陸溫度和降水變化背景下,從新的視角審視了新疆氣候“暖濕化”的有關問題。
該研究表明當代新疆地區的氣候“暖濕化”實際上主要是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相對增多的現象,但這種“暖濕化”現象不是局地或區域尺度上的。
近期,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現象再次引起關注。新疆深居內陸,約占我國西北地區總面積的一半左右。在特定的高山山地與盆地地形條件與大氣環流的共同影響與作用下,山區降水較為豐富,但大部分區域降水稀少,為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所謂的“暖濕化”趨勢到底有沒有改變新疆干旱、半干旱氣候的格局?新疆所經歷的氣候變化究竟有利還是有弊?這是決策者和公眾尤為關注的問題。
1961年以來,歐亞大陸一半以上的范圍都存在氣候變暖和降水增加趨勢。但相比之下新疆地區降水的相對增加尤為突出,特別是在一些山地區域。
研究同時指出新疆的增暖和降水增加存在季節上的不對稱性。增暖最明顯的季節在冬季,而降水增加主要體現在夏季。分析表明,近幾十年新疆西部、西北部山地區域干旱氣候條件略有減緩,但新疆地區干旱、半干旱化氣候的整體格局沒有改變。
值得關注的是,在降水量相對增加的同時,降水的年際變率有所增大,并且極端降水的貢獻也在增大。因此,新疆地區的“暖濕化”趨勢在對生態系統可能產生有利的影響的同時,由于極端降水事件的增多和降水的不穩定性增大,對水資源利用以及防災減災帶來更大的挑戰。
該成果為決策者和公眾正確認識新疆氣候暖濕化現象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科學依據,同時也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防災減災工作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該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
科技前沿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