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診斷馬德龍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56歲,11年前發現左側枕后鵪鶉蛋大小腫物一枚,體積逐漸增大,于外院診斷為脂肪瘤,期間未予以特殊檢查及治療。近期因體積太大影響生活質量來我院就診。既往史:高血壓多年,最高達180/100 mm Hg;飲酒20年,500 g/d;吸煙20年,20支/d。無特殊服藥史。家族無類似疾病史。
入我院后查體:病變部位皮膚無異常,雙側頸枕項部、頜下、肩部、鎖骨上窩可見多發巨大團塊狀腫物,雙側對稱,無痛質軟,頸部活動受限。其他各部位淺表淋巴結無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CT:行CT全頸部軟組織平掃,采用UCT760設備,掃描參數:120 kV,223 mA,準直20,螺距0.775,患者仰臥位,掃描范圍自眼眶水平至鎖骨上緣,層厚3.0 mm,層間距3.0 mm,同時在后處理工作站以0.675 mm薄層圖像重建矢狀位和冠狀位。MRI:行MRI頸部常規及壓脂掃描,采用Siemens(magneton skyra)掃描設備,患者仰臥位,掃描序列及參數列表如表1。
CT全頸部(軟組織)平掃示雙側枕部頭皮下,前、后、側頸部皮下及肌間隙內見多發對稱性脂肪密度影,無明顯邊界,無包裹。頸部MRI示雙側枕、頸部皮下脂肪層明顯增厚,呈多發對稱性,信號呈短T1、長T2信號,壓脂T2呈低信號,無明顯邊界(圖1,2)。患者俯臥位,在全身麻醉狀態下行枕頸后皮下脂肪瘤切除術,并將切除腫瘤送檢(圖3)。
討論
馬德龍病(Madelung's disease,MD),由于脂肪代謝異常引起大量無包膜脂肪組織堆積于頸項肩部皮下,常呈對稱性,并可沿頸部肌肉間隙向深處延續,較罕見,好發于地中海地區。該病發病機制并不十分明確,根據文獻報道,可能與長時間酗酒、內分泌異常及染色體變性有關。
MD病史長,發病遲緩,缺乏特異性病征,患者常由于局部變形影響生活質量而就診,病變位于頸部者也會因脂肪堆積過多壓迫氣管或食管導致呼吸、吞咽困難,部分患者合并有神經系統損害,以周圍神經病變為多,屬于一種良性病變,但不排除惡變可能。MD有3種分型:Ⅰ型多為中老年男患者,脂肪集聚在項部、頸部、肩部及上肢,呈“河馬頸”、“駝峰背”等外在表現,常對稱分布,無痛質軟;Ⅱ型男女發病百分比相同,突出表現為全身脂肪組織積聚,背部、臀部及大腿上部尤多,呈“大力水手”、“假運動員”外觀,常伴有體重增加,與肥胖癥不易區分;Ⅲ型兒童多見,表現為軀干周圍脂肪淤積,屬先天性。本例患者依據分型標準,診斷為Ⅰ型MD。
馬德龍病在影像表現上與多種疾病有類似的征象,需要仔細鑒別:
(1)單純性肥胖:馬德龍病有時表現類似于肥胖癥,但肥胖癥脂肪多聚集于腹部、雙腿等部位,而馬德龍病脂肪多分布于頸項部皮下肌間隙。
(2)甲狀腺彌漫性腫大:單純發生于頸部的馬德龍病易被誤診為甲狀腺彌漫性腫大,但腫大的甲狀腺CT密度低于正常甲狀腺而類似于周圍肌肉,可合并囊變、鈣化,MRI可見區域性高信號,對比增強可見明顯強化。臨床上常伴有甲功異常。
(3)多發性脂肪瘤:馬德龍病增生的脂肪組織典型MRI特征是無包膜,信號均勻一致,病變對稱,內可見分隔;而脂肪瘤多不對稱發病,邊緣可見包膜,較薄,瘤內可見血管,增強掃描不強化。
(4)頸淋巴結轉移瘤:CT表現為頸部多發大小不等類圓形軟組織密度腫塊,邊緣清或不清,可局部融合,增強呈輕度強化;頸淋巴結轉移瘤MRI圖像上可見等T1或略低T1信號,T2序列表現為等或高信號,與血管區分明顯,信號復雜多變。
(5)頸部淋巴瘤:頸部可見單或雙側明顯增大的淋巴結,CT呈低密度;MRI頸部淋巴瘤在T1WI序列上與周圍肌肉組織信號類似或信號略低,T2WI信號高于肌肉,小病灶信號均勻,大病灶可有壞死,增強掃描可見輕度強化。
(6)脂肪肉瘤:CT表現為頸部典型的軟組織密度團塊影,內部可見脂肪密度,最典型的脂肪肉瘤內含75%以上的成熟脂肪組織,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但與MD相比,非脂肪成分依然占很大比例。
馬德龍病的影像表現雖缺乏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標準,但CT和MRI圖像可以為手術提供局部解剖結構、病變深度、邊界、包膜,顯示毗鄰關系,手術切除范圍等情況,為臨床提供極佳的手術依據。MD患者多無特殊臨床表征,常因脂肪堆積過多影響外觀就診,目前治療主要包括外科治療(手術切除多余脂肪、脂肪抽吸)、內科治療、一般治療(戒煙酒及控制體重)等。
來源:魏夢嬌,鞠海濤,高陽.MRI診斷馬德龍病一例[J].磁共振成像,2020,11(05):370-371.
-
企業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