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國內8所高校2019年預算超百億 清華297億位居第一

    2019.6.17

      4月末,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各自的信息公開網上發布了2019年財務預算。

      從2014年起,教育部直屬高校公布年度預算成為慣例。當時有三所高校預算超過百億元,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

      五年過去,高校預算也水漲船高。2014年位列第一的清華大學預算從164億元增長到297億元,預算超過百億元的高校在今年突破八所,其中上海有兩所。

      這些“最有錢”

    banquan9.jpeg

      預算超過百億元的八所高校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總經費遙遙領先,高達297.21億元,直甩第二名浙江大學100億元。緊跟其后的為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

    圖片.png

      上海只有上海交通大學以156.32億元“低空飄過”150億線,復旦大學以125.09億元緊隨其后。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則是今年新進入超過百億元的陣營。

      在這八所高校后面,共有21所高校的預算在50億元至100億元之間,其余46所,即絕大多數高校的預算,都在0-50億元之間。

      上海的8所部屬高校,除了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突破百億外,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分別以90.46億元和62.38億元位列第三第四位,剩下的4所高校預算均低于50億元,最低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僅為13.4億元。

      8所上海高校的預算金額,在全國75所高校的排名,從第5名到第71名不等。從歷史數據看,這個排名變化不大,除了去年同濟大學預算超百億元,一度位列全國第五,超過當時位列第七的復旦大學。但今年,同濟大學的預算重新回到百億元以內,在全國的名次也回落到第12位。  

    ? “雙一流”成為分水嶺

      75所高校中,預算最高的清華大學和最低的中央戲劇學院之間,預算數相差60倍。上海高校中,最低的上海外國語大學,預算也不到最高的上海交大的十分之一。

      通常認為,高校預算中理科類院校比文科類高,東部比西部高,但現實不完全如此。比如,在上海的8所高校中,華東理工大學是典型的工科類院校,但比不上文科類見長的華東師范大學。與經費多少最相關的,是學校的規格。

      根據高校所參與的國家學校或學科建設工程,我們將這8所上海高校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原“985工程”學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院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第二類則為原“211工程”學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院校,有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

      這兩類高校在幾年來的預算排名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條分水嶺。第一類高校包攬了上海的預算前4名,預算最少的華東師范大學,在全國的排名也穩定在第23名左右;第二類從華東理工大學開始,均在全國40名開外,預算都在50億元以下。

      可以看出,“頭部高校”所需的建設經費較多,尤其“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又是近幾年教育工作的重心。統計教育部發布的“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會發現,年度預算排名上海高校前兩位的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其所擁有的一流學科數量(均為17門),也是上海地區最多的,全國范圍內僅次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浙江大學。

      純文科為何預算低?

      高校預算并不只是花錢的問題。預算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收入,一方面是支出,收支是基本平衡的。高校能花多少錢,和預計能掙到的當年收入是緊密相關的。

      高校的經費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類:財政撥款、事業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事業收入包含教育事業收入(學費、住宿費等)及科研事業收入。另外,上年未花完的錢符合規定的部分,也會通過結轉方式留到下一年。

      以2018年預算超過百億元的同濟大學為例,這一年,同濟大學在教育項目上的“其他預計收入”——即除了財政撥款和學校事業收入以外的收入,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2017年該款項收入8.4億元,到2018年這項數字漲至39.7億元。2019年,同濟大學事業收入從46.8億降到28.2億,其他收入從39.7億降到12.8億。

      從今年的財政撥款數額來看,8所上海高校受到的待遇差距較大。最高的上海交通大學收到33.4億元,到上海外國語大學,撥款僅5.75億元。

      政府撥款中,一部分是科研經費(預算中比例未透露)。但根據《201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根據決算金額,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分別收到來自政府的科研經費26.9億元、31.9億元和15億元。這和當年高校的科技課題總數、專著數量、學術論文和成果獲獎數,是正相關的。

      當然,不同學科的科研課題經費差距很大,比如自然科學課題往往需要大量資金購買設備、材料,課題經費通常就高于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因此,純文科類學校,比如語言類學校,或者戲劇學校,這方面的經費收入就較低。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規律是,高校在科研方面獲得的財政撥款數額高,在另一塊收入即事業收入方面也更高。以同濟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為例,前者的事業收入為28.2億,后者的事業收入僅為7.6億元。事業收入是由學校開展教學、科研及其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如果比較教學收入,同濟大學是7.2億元,上財是7.1億元,幾乎持平,但是兩者科研及輔助活動收入的差距則高達20.4億元。

      顯然,從政府獲得的科研經費越高,其科研及輔助活動取得收入越高,對教學收入的依賴性就越低,這也導致理工科較強的院校收入進一步提升。

      預算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的事業收入中,教育收費收入占比均沒有超過50%,最低的同濟大學只有25.53%。

      而偏文科的上海財經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教育收費收入在事業收入中的占比,高達92.41%和95.49%。

      錢都花去哪兒了?

      在支出這部分,就比較簡單了,八所上海高校的2019財政預算表表明,高校的經費支出主要有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員工的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及就業支出和外交支出。

      從經費支出結構來看,高校清一色將教育作為經費支出的重中之重,占比都在97.5%上下。據悉,教育支出包含高等教育、留學教育、行政管理、教師進修等多個領域。

      有意思的是,和教育相比,科技支出在高校總開支預算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除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外,其他的比例都在1%以下。上海財經大學甚至不存在這方面的開銷。

      另外,雖然高校間政府科研經費撥款上的差距能達到20多億,但最終實際按年度結算的科技支出差距卻沒那么大(部分項目存在持續時間超過一年的情況)。

      比如,根據上述高校2016年的部門決算,2016年科研經費撥款超過15億的交大、復旦、同濟大學,當年的科技支出分別為1.5億、1.2億和6600萬,而科研經費只有4.2億的華東理工大學科技支出也有3900萬。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