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及染色體制片
實驗概要
學習和掌握人體微量血液體外培養制備染色體標本的方法。
實驗原理
人體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約1-3×106個小淋巴細胞,通常它們都處于間期的GO和G1期。在培養條件下給予藥物刺激時,經過53-72小時可在培養物中獲得大量的有絲分裂細胞,供染色體標本制備和分析之用。這種外周血培養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等所建立的。
?
人體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其中紅細胞和血小板不能離體培養。血細胞中的小淋巴細胞處于間期的GO和G1期。在培養時給予藥物刺激,可轉變為淋巴細胞,隨后進行有絲分裂。這樣經過66-72小時短期培養、秋水仙素處理,低滲和固定,就可獲得大量有絲分裂的細胞。這種微量全血培養技術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類染色體。1923年,報道人類染色體的二倍體為48條。
?
細胞遺傳學、組織培養技術為人類染色體的研究提供了條件。
?
技術突破主要在于:
(1)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和PHA的應用 :PHA 是從菜豆種子中提取出來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如果適合,可刺激細胞轉為母細胞,從而進行有絲分裂。
(2)秋水仙素的應用:秋水仙素可阻斷紡綞體截止于中期,使染色體個體大,結構清晰,縮短適度,細胞質粘度降低。
(3)低滲處理(水或0.075mlKcl)使紅細胞脹破,白細胞脹大,染色體空間變大,易伸展,便于觀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養人胚胎組織細胞,計數人體細胞染色體數為46條。1960年,Moorhead建立人體外周血培養技術,使染色體的研究躍進一步。1968年,T.U. Casperssan提出染色體顯帶技術。
?
主要試劑
RPMI1640培養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雙抗,秋水仙素,低滲液:0.075Mol/L Kcl,卡諾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緩沖液(pH7.4-7.6)等。
?
? 磷酸緩沖液的配制
0.1Mol/L 磷酸緩沖液(pH7.4-7.6):
?
A:Na2HPO4?12H2O ? ? 28.8克 ? ? ? ? B:Na2HPO4?7H2O ? ? 2.164克
? ?KH2PO4 ? ? ? ? ? ? ? ? ? ?2.67克 ? ? ? ? ? ?NaH2PO4?2H2O ? ? ?0.3克
? ?溶解于1000 ml雙蒸水中 ? ? ? ? ? ? ? ? ? ? 溶解于1000 ml雙蒸水中
主要設備
2ml滅菌注射器,離心機,電子天平,恒溫培養箱,除菌濾器,顯微鏡,酒精燈,載玻片等。
實驗材料
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
實驗步驟
1.器皿清洗滅菌
?清洗:洗衣粉煮、洗液浸泡,流水沖洗,雙蒸水沖洗
?滅菌:烘箱干熱滅菌160℃,30分鐘(玻璃器皿)
? ? ? ?濕滅15磅,30分鐘(藥品,KCl,秋水仙素)
2.培養基的制備與分裝
?成分:PRMI1640 80%(培養液: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糖,無機鹽)
? ? ? ?小牛血清20% (細胞繁殖促進劑,4℃保存,用前50℃滅活,30分鐘)
? ? ? ?PHA0.04mg/ml
? ? ? ?雙抗或慶大霉素:100單位/ml
?滅菌:RPMI 1640 經抽濾滅菌
?分裝:5ml/ 瓶,4℃保存
3.接血培養
?接血:注射器用肝素濕潤后抽靜脈血0.3ml/瓶,7號個頭15滴。
?培養:37℃恒溫培養66-72小時,不時搖動。
?阻斷:收集前2-4小時加秋水仙素,使其終濃度為0.4-0.8μg/ml(7號針頭2?
滴,6號針頭3滴)。
4.細胞懸浮液制備與制片(離心管中操作)
?(1)收集細胞:2000rpm 10 分鐘,棄上清,用吸管打勻沉淀。
?(2)低滲:加入5ml溫育的0.075Mol/L Kcl,用滴管輕輕沖打成細胞懸浮液,37℃培養30分鐘,使紅細胞、血小板破碎,白細胞膨脹。
?(3)預固定:加管壁緩緩加入1ml固定液(以免砸碎細胞),靜置5分鐘。固定液使紅細胞破裂后出來的血紅蛋白變性,防止白細胞聚集成團。
?(4)收集白細胞:2000rpm,10分鐘,棄上清。
?(5)再固定:加入5ml固定液,靜止30分鐘,白色絮狀物為白細胞。2000rpm,10分鐘,棄上清。
?(6)制片:加入固定液0.4ml,用滴管小心沖打成細胞懸浮液。距4℃預冷的載玻片半米處滴片,2-3滴/片,吹片。
?(7)干燥:37℃干燥。
?(8)染色:用Geimsa染色液染色30分鐘,然后倒去多余染液,并用蒸餾水輕輕沖洗。
?(9)鏡檢:待稍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