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PNAS:應用圖位克隆法分離得到首例水稻抗蟲基因

    2009.12.19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光存教授實驗室與國內同行合作,經過14年的研究,近日在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克隆和抗蟲分子機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離了抗褐飛虱基因Bph14,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杜波和張維林。這是國際上應用圖位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分離得到的第一例水稻抗蟲基因。

      一直以來,人們對水稻如何能抗蟲感到困惑不解,何光存教授實驗室的該項研究結果揭示了這一機制。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就像一個“哨兵”,當褐飛虱危害水稻時,該基因就可感知到這一信號,并將信號傳達到細胞核,調動其他基因的抗蟲機制,抑制害蟲的取食和消化,使害蟲的生長發育受阻,害蟲死亡率上升,從而使水稻免受危害。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的成功克隆,將促進水稻抗稻飛虱育種研究快速發展,從而為少打農藥、減少糧食損失,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業做出重要貢獻。

      據了解,稻飛虱是水稻生產中最重要的蟲害之一,近年來我國水稻的稻飛虱發生面積達幾億畝。科學家們期望通過提高水稻品種抗性防治稻飛虱。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科學家從水稻農家品種和野生稻轉育材料中鑒定出了20多個抗褐飛虱基因位點,但是一直沒有克隆到這些基因,水稻抗蟲性的分子機理也不甚明了。

    ?

      更多閱讀

      《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摘要(英文)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光存主頁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