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自然災害也是物種進化的動力

    2019.2.27

      2019年春節前后,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遭遇雪災。截至2月19日,全州2.1萬頭牲畜死亡。高原的野生動物,比如巖羊、白唇鹿等野生有蹄類也出現死亡。

      于是,當地的牧民們自發背草料上山,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民間環保機構和慈善基金會繼而跟進,籌資支持救助行動。當地政府直接調運草飼料,在野生動物集中的公路沿線設置投喂點。此舉被傳播后,很多人點贊。

      但是,也引起了爭論。有動物生態學專家認為這種補飼大可不必,補飼對種群的保護作用非常小,還有可能帶給種群災難。有人認為這是人道主義的體現,是一種友愛精神。

      2月26日,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丞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觀點并不矛盾。

      一次災難會淘汰不適應的個體

      “人與野生動物處在同一個地球的同一時代,人的進化速度與野生動物的進化速度沒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只不過人類在學會了使用工具后,占有了更多的資源,獲得了更多的權利和機會,似乎已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其實人是過度夸大了自身的能力,錯誤地低估了其它生物的命運進程。”冉景丞說。

      工業文明以來,物質空前豐富,資源被空前地消耗,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速度是自然本身適應演化速度的成百上千倍。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生態倫理,某一種生物多了就會被削減,或者疾病,或者爭斗,或者災害,總有一條途徑控制著種群。個體有強有弱,在進化過程中或多或少地進行著競爭、適應、淘汰、建立等一系列過程,一次災難可能會淘汰多數不適應的個體,讓種群的遺傳資源更適應環境、更健康,這就是自然災害的能力。正是這種自然災害給物種進化的動力,這也是適者生存的硬邏輯。”冉景丞說。

      補飼放生最多算得上是小善

      有些物種確實是在人的影響下短時間內消失了,比如華南虎。

      “但真正的滅亡原因不僅僅是直接的獵殺,還包括環境的改變,山林中的野生動物都被捕捉了,老虎沒有了食物,不得不集體攻擊家畜和村莊,換來更加嚴酷的打擊,最后走向消亡。”冉景丞說。

      動物的進化速度永遠跟不上人類帶來的環境改變的速度。

      “每一次的進化成功都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也許是整個種群接近滅絕,也許是群落中只留下了個別種群。”冉景丞說,如果不停止對環境的破壞,一切善舉都是徒勞的,最后的結局都是可悲的。我們可以救助那些受困的食草動物,但有幾人能做得到割肉飼虎?我們看得見的畢竟是少數,那些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甚至兩棲類、爬行類、鳥類,有多少在受到威脅我們根本不知。

      “不管是補飼也好,放生也好,這些都是臨時性的救助,最多算得上是小善。而真正的大善應該是對環境友好,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盡量留足自然的空間,這些才能真正延緩環境的惡化,延緩野生動物的消亡,同樣也是為人類的生存留足空間。”冉景丞強調。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