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全面推動水泥錯峰生產 限產治霾保增藍天
全面推動水泥錯峰生產,不是企業一方行動就能實現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媒體等多方面都能擔責出力
“錯峰生產”是2014年水泥行業的熱詞,它源于去年全國兩會上的一份提案。新聞出版界的幾十位政協委員經過深入調研,發現冬季采暖時水泥高峰生產加劇霧霾的形成,百姓反應強烈。于是,這些委員就聯名提出“構建北方五省區(黑、吉、遼、冀、內蒙古)水泥和采暖錯峰生產協調機制”的提案。
這份提案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它也得到了中央、相關部門和媒體的高度重視。去年以來,經濟日報發揮中央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作用,通過赴重點地區、企業蹲點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為最終實現水泥錯峰生產鼓與呼。工業和信息化部也組織了多次調研,指導重點地區化解水泥產能過剩工作,開展水泥錯峰生產問題研究,并出臺相關措施。同時,“錯峰生產”得到了相關企業的積極響應,他們希望通過錯峰生產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減少冬季燃煤高峰期帶來的污染。正是在政府、企業、媒體等合力推動下,全國不少地區大力推行水泥錯峰生產,取得了預期效果。
事實證明,全面推動水泥錯峰生產,并把相關措施真正落到實處,不是企業一方行動就能實現的目標,它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媒體等多方面都能擔一份責,出一份力。可以說,推行水泥錯峰生產是一個由政府、企業、媒體合力促成問題解決、措施落地的成功案例。實行水泥錯峰生產,不僅促進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也為減少煙氣排放,治理大氣污染,還百姓一方藍天作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這一回應社會關切的提案,最終也讓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