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屬與部屬的距離,只差一個Z14!
“為什么能夠入選雙一流?”
面對記者的發問,新晉“雙一流”山西大學校長黃桂田首先歸功于部省合建。“是2018年2月教育通過‘部省合建’方案,讓山西大學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除河北大學外,14所部省合建高校均已進入“雙一流”。
2018年,教育部為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啟動部省合建。在尚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3個省區,按“一省一校”的原則,重點支持了14所高校。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建言擴大“部省合建”高校規模,打破“一省一校”政策限制。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13個省區在2020年約有在校本科生126.89萬人,約占全國在校本科生人數的31%。
歷史性的跨越
在鄭州大學的校史館內,擺放著由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和時任河南省省長陳潤兒2018年簽署的《關于“部省合建”鄭州大學的協議》。
這份兩頁半的協議,標志著鄭大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
從中西部高校聯盟到部省合建,這個歷史性的跨越,14所高校等了太久。
自2012年“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啟動以來,鄭州大學、貴州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大學、南昌大學、云南大學、海南大學、青海大學、西藏大學、內蒙古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這14所中西部高校,獲得了國家的專項經費,發展大受鼓舞。
“因為加入這個項目,學校廣大教職工的自信心都發生了變化,大家向高水平大學前進的自信心起來了。”山西大學前校長賈鎖堂曾對記者這樣表示。
據中新網2014年報道,從2012年開始到“十二五”末,國家共拿出60億元人民幣對14所高校進行支持。
當2015年底工程快結束時,14所高校無一不陷入焦慮。擔心如果項目沒有長期實施,成為一個“爛尾樓”。
在2014年第二屆中西部高校聯盟書記校長圓桌會議上,時任河北大學校長傅廣生就曾建議教育部能夠將工程列為“國家工程”,進行長期、重點建設。
“我們幾個學校都希望把它長期化、常態化,而不只是權宜之計。”山西大學前校長賈鎖堂坦言道。
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賈鎖堂,從2013年到2017年,每年只提一個議案,就是要把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的14所高校納入教育部的直屬高校序列。
“我們代表團的人都說我是祥林嫂,我說,我就是祥林嫂。”
這些高校想成為直屬大學的訴求,其背后的原因很簡單。
“爭取直屬大學不是為名,而是要實在的,就是要錢。因為不是直屬高校,意味著貴州建大學和建學校,大多數錢都是貴州的錢。”時任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曾表示。
據2014年《中國青年報》報道稱,貴州大學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間,中央財政對貴州大學的累計投入僅為1.63億元。曾在浙大工作過的鄭強直言:“這63年的投入還比不上中央財政對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學兩個月的投入。”

圖 | 第四屆Z14書記校長會議
2016年國辦發37號文件出臺,明確提出“一省一校”原則,重點建設14所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聯盟,升格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Z14的叫法,正式出現。
2018年部省合建的啟動,對于這14所高校而言,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霖了。
變軌超車
用原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話來說,部省合建相當于是準部屬高校身份,是一塊“金字招牌”。
更直白一點,就是“下發文件有名字、參加會議有位子、外出交流有牌子、專項支持有‘銀子’。”鄭州大學一位校級領導這樣形象解讀。
在2018年召開的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推進會上,陳寶生指出了14所高校的發展之路:“先特起來,在全國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探索差異化發展……瞄準“雙一流”要求,讓主流學科、專業的地方特色鮮明起來。”
同時,明確部省合建高校要“生于斯長于斯”:學科專業建設、科研布局等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重點建設至少兩個學科群,發展特色學科,緊密服務本地主導特色產業。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這條成長快車道:不是“彎道超車”,而是“變軌超車”。

圖 | 鄭州大學
18年至今,14所高校都取得了快速發展。
上一輪未入選“雙一流”的山西大學,其哲學學科、物理學科進入了第二輪“一流建設學科”行列。據悉,山西大學2022年的預算經費,相較上一年度增長了134%;在今年3月5日,山西大學又引進了北京大學著名哲學學者葉闖。
今天的揚眉吐氣,來自往日的厚積薄發。2020年,山西大學斬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并拿下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獎。在2021年,又成功獲批教育部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南昌大學在2018-2021年間,新增了兩位院士:科學院院士江風益教授和工程院院士謝明勇都是南昌大學本土培養的首位院士。
爭取更多
中西部高校要發展,除了錢,平臺也至關重要。
2020年的兩會上,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當時也是青海大學校長的王光謙,建議持續推進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從清華到青海,王光謙體會到“招不來人,留不住人”是制約西部創新發展的癥結所在。
“現在的關鍵在于,要在國家布局層面,把更多科技創新的項目‘嵌入’西部和東北地區,即結合西部所長的優勢,把創新的‘母雞’配置在西部。”
王光謙所說的“母雞”指的是高水平大學,國家創新平臺(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等。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同樣關注到中西部高校留不住人才的問題。
“優秀人才更需要一個發展平臺,不是給一些錢和項目經費就夠了,他們更看重工作平臺,錢都有用完的時候。”
經過她的前期調研發現,中西部二三線城市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博士學位授權點過少的問題,特別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數量。而缺少博士點,正是地方高校缺乏人才吸引度的原因之一。
為此,她建議增加地方高校的博士點,優先扶持部省合建高校與西部地區主要高校的博士點建設。
青塔同時注意到,在今年兩會上,有委員建議教育部擴大“部省合建”高校規模,打破“一省一校”限制。
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接受記者采訪,表示地方高校承擔著全國94%左右的大學生培養任務,但受各種現實制約,一直發展緩慢。他建議在中西部教育大省、人口大省布局更多的“部省合建”高校。
據悉,河南省2020年在校本科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同樣建言,擴大教育部直屬高校與中西部(主要是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區)地方高校“一對一”的結對幫扶。在每個省區結對幫扶3-5所地方高校。

圖 | 河南大學,不是部省合建高校
“部省合建”是否能“打破一省一校”?
在2019年11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曾回答過記者的相關問題,表示目前還沒有繼續在不同區域擴大的想法。
他指出,“一省一校”是整個教育管理體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中非常重大的創新和嘗試。
“因為是創新也是嘗試,現在我們在做的過程中,面臨的工作任務、工作難度都需要不斷探索和破題。”
時過三年,毫無疑問,部省合建今日的成績已經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創新和嘗試。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