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丨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
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經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播途徑和流行特征與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病相似。基孔肯雅熱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流行,流行范圍呈持續擴大趨勢。我國媒介伊蚊分布廣泛,且近年來境外輸入病例不斷增加,導致本地傳播疫情風險日益升高,為科學指導各地規范開展基孔肯雅熱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公眾健康,制定本技術指南。
一、病原學特征
CHIKV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徑60—70nm,只有1個血清型。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全長約11.8kb,內含單一可讀框依次編碼4種非結構蛋白和5種結構蛋白。根據病毒基因組遺傳進化分析,可分為3個基因型,分別為西非型、東中南非型和亞洲型,其中東中南非型病毒突變形成的印度洋分枝(IOL)的病毒株,更易于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基孔肯雅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可滅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類、碘伏和季銨鹽化合物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可滅活。
二、流行病學特征
(一)傳染源
患者、隱性感染者、帶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傳播,在我國傳播媒介主要為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癥期的人或動物后,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并到達唾液腺內增殖,經2至10天的外潛伏期再傳播。
罕見情況下,可發生經輸血或接觸患者血液導致傳播和母嬰傳播。
(三)潛伏期
一般為1—12天,多為3—7天。
(四)傳染期
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當天至發病后7天內具有傳染性。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六)流行特征
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區,之后不斷擴展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島嶼及美洲地區。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主要發生在美洲、亞洲和非洲,累及地區與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相近。
在我國,基孔肯雅熱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白紋伊蚊分布范圍廣泛,適合病毒快速傳播的蚊媒活躍期長,面臨病毒血癥期輸入性病例引起的局部傳播風險。2008年我國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繼報告了6起輸入引發的本地疫情。7—11月為我國報告病例高峰期。
(七)臨床特征
基孔肯雅熱患者的臨床特征是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和皮疹,極少數患者可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常見臨床表現如下:
1. 發熱:急起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一般發熱1d~7d。部分病人熱退后再次出現發熱,表現為雙峰熱,持續3d~5d恢復正常。常伴有寒戰、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惡心、嘔吐等癥狀。
2.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個關節出現疼痛或關節炎表現,可有腫脹或僵硬,晨間較重,嚴重者不能活動,通常1周~3周緩解。部分病例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3. 皮疹:發病后2d~5d,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干、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間皮膚多為正常,部分伴有瘙癢感,數天后消退,可伴脫屑。
三、流行風險地區分類
貫徹多病同防策略,綜合考慮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躍期長短,參照《登革熱防控方案》(2025年版),將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流行風險由高到低分為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地區。后續可視傳播風險變化動態調整。
Ⅰ類地區(6個):指媒介伊蚊活躍期較長、既往報告登革熱本地病例較多、聚集性疫情發生風險相對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云南。
Ⅱ類地區(11個):指媒介伊蚊活躍期相對較長或既往有登革熱本地病例報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發生風險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
Ⅲ類地區(8個):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報告過登革熱本地病例,但存在輸入病例引起本地傳播風險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西藏、陜西、甘肅。
Ⅳ類地區(7個):指目前未監測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報告過登革熱本地病例的地區,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青海、寧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四、病例報告與管理
(一)病例定義
1. 病例診斷分類。分為基孔肯雅熱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可參見《基孔肯雅熱診斷》(WS/T 590—2018)。(1) 疑似病例。發病前12d內,曾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或居住場所工作場所周圍曾有本病發生;且符合臨床表現(急性起病,發熱常伴皮疹,和或關節劇烈疼痛,多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關節)者。(2) 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者。(3)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項者:①CHIKV核酸陽性; ②臨床標本中培養分離到CHIKV;③CHIKV IgG抗體陽轉或恢復期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2. 感染來源分類。按感染來源地將確診病例分為境外輸入病例、省外輸入病例和本地病例:(1) 境外輸入病例:指發病前12天內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國家或地區旅居史且排除境內感染可能的病例。(2) 省外輸入病例:指發病前12天內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內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旅居史且排除居住地所在省份感染可能的病例。(3) 本地病例:指發病前12天內沒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區旅居史的病例,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區旅居史且排除旅居地感染可能的病例。
(二)多渠道監測
1. 進境人員監測。針對入關時有基孔肯雅熱相關健康申報或檢疫時有疑似癥狀的入境人員,海關及時開展篩查,并發放《就診方便卡》,及時通報當地疾控部門。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對發病12天內,有非洲、東南亞、南美和中美洲等流行國家和地區旅居史的勞務、留學生等重點就診對象,按要求開展監測,及時發現境外輸入病例。
2. 登革熱樣病例多病原監測。Ⅰ類、Ⅱ類地區在蚊媒活躍季節,在基層醫療機構針對登革熱樣病例(即體溫超過38℃,伴皮疹或關節疼痛,無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癥狀者)開展登革病毒、CHKV等多病原核酸檢測。如檢出CHKV核酸陽性,立即啟動病例應急監測。
3. 專項調查。中國疾控中心指導發生本地傳播疫情的重點地區,在當年疫情結束后,媒介伊蚊非活躍期(通常為11月至次年1月)對發生較大規模本地疫情的縣(市、區)開展血清流行病學專項調查,了解人群感染率。
4. 媒介伊蚊監測。包括常規監測和應急監測。基孔肯雅熱主要傳播媒介與登革熱一致,為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具體監測要求參見《登革熱防控方案》(2025年版)。
(三)病例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1. 病例報告。醫療機構發現基孔肯雅熱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應于24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監測報告管理模塊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他傳染病-基孔肯雅熱";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可通過前置軟件自動采集病例信息、審核后報告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尚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單位應以適當通訊方式(電話、傳真等)及時向當地縣級疾控中心報告,并及時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縣級疾控中心在接到報告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
2. 病例訂正。醫療衛生機構要根據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時對病例信息進行復核、訂正。明確可能感染來源后,應及時訂正病例分類,境外輸入病例需在備注欄標注境外國家或地區名稱,省外輸入病例需在備注欄標注輸入來源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劃名稱。
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新發疫情、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發疫情。新發疫情指以縣(市、區)為單位,近5年首次報告本地確診病例。聚集性疫情指在同一家庭、學校、建筑工地、社區、村莊等集體單位或場所,14天內報告3例及以上本地確診病例。局部暴發疫情指同一街道/鄉鎮,14天內報告10例及以上本地確診病例。疫情所在地的縣級疾控中心應在2小時內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報告,事件級別選擇"未分級"。后續根據疫情進展及時調整。
(四)病例管理與職業防護
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病例的特異性治療措施,主要采取對癥、支持治療。對于病毒血癥期(起病7天內)患者原則上須采取住院防蚊隔離措施,防蚊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于7天,體溫自然下降至正常超過24小時后解除防蚊隔離。醫療機構應落實防蚊滅蚊措施,病區安裝紗門紗窗,患者使用蚊帳,防止院內感染;同時做好外環境蚊媒孳生地處理。若病例不住院,醫療機構應告知其防蚊隔離要求,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監測管理,轄區疾控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提供指導。
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在開展患者診療及血液樣本采集時,應采取標準防護,避免無有效防護接觸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和排泄物;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時,應采取防蚊措施,避免被攜帶病毒蚊蟲叮咬。
(五)流行病學調查
縣(區)級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報告后,會同醫療機構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確定可能的感染地點,搜索可疑病例,評估發生感染和流行的風險。對重點病例開展個案流行病學調查,重點病例包括境外輸入病例、省外輸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首發病例、指示病例,重癥病例、死亡病例以及為查明疫情性質和波及范圍需要而確定的調查對象等。個案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發病、就診及實驗室檢測情況、發病前后活動情況等,并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填寫《基孔肯雅熱重點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表》(附件1),填報時間為確診后72小時內,病例死亡后須及時訂正。
五、疫情處置
(一)科學劃定風險區域
基孔肯雅熱流行季節出現確診病例(包括輸入病例、本地病例)的I類、Ⅱ類、Ⅲ類地區,以及基孔肯雅熱非流行季出現本地病例的地區,應根據個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科學劃分核心區、警戒區和監控區3個風險區,落實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傳播擴散。劃分原則參考《登革熱防控方案》(2025年版)。
(二)分級分類處置疫情
遵循"早、小、嚴、實"原則,分級分類處置疫情。
1. 輸入疫情。采取"媒介應急控制,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離管理"的防控策略,防止引發本地疫情。非流行季出現輸入疫情時,各地要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離工作。流行季出現輸入疫情時,在病例救治和管理基礎上,Ⅰ類、Ⅱ類和Ⅲ類地區防控重點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癥期(發病起7天內)的活動地點,劃分風險區域,開展成蚊殺滅工作。共同暴露者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監測。
2. 本地疫情。采取"1天內完成風險區域劃定并啟動滅蚊工作,核心區3天內完成入戶調查處置、3天內完成全覆蓋成蚊殺滅、5天內控制蚊媒密度"的防控策略,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嚴防疫情升級和外溢擴散。Ⅰ類、Ⅱ類和Ⅲ類地區要快速劃定核心區,核心區和警戒區全面落實"逢熱必檢",強化病例搜索和防蚊隔離管理,嚴格落實媒介應急控制措施。若疫情升級為局部暴發,要避免醫療擠兌,優先保證重癥患者,孕婦、老年人及新生兒等重癥高風險人群住院,Ⅰ類地區發生疫情的街道或鄉鎮要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動單位和群眾,做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殺滅。
(三)媒介伊蚊應急控制與監測
媒介伊蚊活躍期出現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時,Ⅰ類、Ⅱ類、Ⅲ類地區開展媒介伊蚊應急監測與控制。
1. 媒介伊蚊應急控制。核心區應在3天內將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雙層疊帳法低于0.9只/(頂·小時)),在5天內將布雷圖指數降至5以下;警戒區應在7天內將布雷圖指數控制在5以下。超低容量噴霧是殺滅成蚊首選控制措施,要求霧滴大小為10-20微米,每天可多次噴霧;滯留噴灑可用于重點場所,1-2周噴霧一次;熱煙霧機主要用于植物茂密的區域。
2. 媒介伊蚊應急監測。采用布雷圖指數法開展伊蚊幼蟲監測,采用雙層疊帳法開展伊蚊成蚊監測。鼓勵各地結合本地特點采用誘蚊誘卵器、化學引誘劑以及其他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監測。
核心區每天開展監測,媒介伊蚊密度達到安全水平(如雙層疊帳法低于0.9只/(頂·小時))后每周開展2次監測,直至疫情結束。警戒區每周開展1次監測,監控區每兩周開展1次監測,直至媒介伊蚊密度達到安全水平。核心區的應急監測,每次監測應不少于5個監測點。持續出現病例的疫點,伊蚊密度控制要有更嚴格的要求。
(四)疫情通報
各級疾控部門應依法及時發布基孔肯雅熱疫情信息,科學發布健康風險提示。出現省內跨區域疫情傳播時,涉及地區的疾控部門和相關機構要加強信息互通共享,盡早采取防控措施。出現跨省份疫情傳播時,病例輸入省份的疾控部門應及時將相關信息通報病例輸出省份的疾控部門,共同做好疫情調查處置。
(五)疫情終止條件
當劃定的核心區、警戒區連續22天內無續發本地病例,且核心區內布雷圖指數降至5以下,雙層疊帳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頂·小時),可終止核心區、警戒區伊蚊應急監測與控制工作。
六、實驗室檢測和病原學監測
(一)實驗室檢測
為了解基孔肯雅病毒遺傳多樣性及傳播特征,伊蚊媒介生物帶毒率和病毒載量,評估疫情擴散范圍,開展實驗室檢測,包括核酸檢測、病毒培養分離、基因組序列測定分析和血清特異性IgM、IgG和中和抗體檢測等。具體要求見《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附件2)。
(二)病原學監測
包括病例監測和媒介伊蚊監測,報告病例的醫療機構、縣級疾控中心負責采集輸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急性期的血清樣本,發生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疫情時,采集伊蚊的樣本。具體檢測方法見《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附件2)。
(1) 病毒核酸檢測。境外輸入病例應盡量全部采集樣本。本地病例按以下要求采集:當病例數量少于20例時,應盡量全部采集;介于20—100例之間時,采集樣本數不低于20例;超過100例時,采集樣本數不低于病例數的20%。
(2) 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選擇不少于20%的核酸檢測陽性樣本開展病毒E2和E1蛋白編碼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本地傳播疫情樣本選擇,應兼顧不同時段、不同地區樣本,優先選取首例本地病例樣本。
不具備基因測序條件的縣級疾控中心,應將標本送至地市級或省級疾控中心進行檢測。省級疾控中心及時匯總將病毒基因組序列上傳至"病毒病病原監測預警系統"(https://www.ivdcvma.cn)。
七、預防措施
(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清除蚊蟲孳生地
存在流行風險的地區應積極做好愛國衛生運動,常態化及時清除蚊蟲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強化城市背街小巷、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建筑工地、公園、景點、花卉市場、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衛生治理,整治農村地區房前屋后垃圾,全面清理河塘、溝渠,最大限度消除衛生死角,減少病媒生物孳生地。
(二)加強衛生宣教,普及預防知識
1. 指導群眾防蚊滅蚊。在有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的地區,要采取多種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使群眾了解本病傳播的途徑、主要危害和伊蚊媒介孳生特點以及防止蚊蟲叮咬的知識和技能。引導群眾配合社區做好入戶防蚊滅蚊等工作,主動使用蚊香、驅避劑、蚊帳等方式驅蚊、滅蚊和防蚊,當好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
2. 提示旅行者預防境外感染。各地衛生機構協助旅游部門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旅行者及導游的宣傳教育,尤其是前往東南亞、南亞、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區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識,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熱。歸來后2周內,落實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現可疑癥狀,應主動就診并將旅行史告知醫生。
相關內容見《基孔肯雅熱科普核心信息》(附件3)。
(三)強化醫務人員培訓,提高疾病識別能力
開展醫務人員診療知識培訓,提高疾病診斷與識別能力。重點地區應在每年流行季節前開展一次基層醫務人員基孔肯雅熱相關知識的強化培訓,增強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及時發現和報告疑似基孔肯雅熱病例。
(四)加強媒介伊蚊密度監測,落實滅蚊措施
疾控部門應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蚊媒密度監測或調查,包括伊蚊種類、密度、季節消長等;發現蚊媒密度偏高時,及時提請相關單位開展清除蚊蟲孳生地及預防性滅蚊工作。
(五)加強信息溝通,做好聯防聯控
疾控部門與海關、旅游、住建、教育、商務、商會等部門建立聯防機制,及時通報信息,聯合開展風險評估和協調疫情處置工作。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