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染色體畸變試驗—染色體分析的基本介紹
觀察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目改變稱為染色體分析。在國外常稱為細胞遺傳學檢驗,但這一名稱有時廣義地包括微核試驗和SCE試驗,因為這兩個試驗同樣也是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染色體的改變。
對于結構畸變,一般只觀察到裂隙、斷裂、斷片、微小體、染色體環、粉碎、雙或多著絲粒染色體和射體。對于缺失,除染色單體缺失外,需作核型分析。即染色體攝影拍片后,再排列進行細微觀察或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圖象分析。對于相互易位,除生殖細胞非同源性染色體相互易位外,倒位、插入、重復等均需顯帶染色才能發現。
對于數目畸變,需在染毒后經過一次有絲分裂才能發現。但是經過一次有絲分裂后,一些結構畸變可能因遺傳物質的丟失而致細胞死亡,因此不能發現。所以應安排多次收獲時間,以便分別檢查斷裂劑的作用。收獲時間的安排還應考慮外來化合物可能在細胞周期的不同時期產生作用,以及延長細胞周期的作用。
體細胞的染色體分析可作體內或體外試驗,體內試驗多觀察骨髓細胞,體外試驗常用中國倉鼠肺細胞(CHL),以及中國倉鼠卵細胞(CHO)和V79等細胞系,但任何細胞系的染色體皆不穩定,不能準確地觀察非整倍體,故在體外試驗中,如考慮進行染色體數目觀察,應當使用原代或早代細胞,例如人外周淋巴細胞。體內試驗與人體實際接觸情況相似,但應注意受試物或其活性代謝產物有可能不易在骨髓中達到足夠的濃度。體外試驗由于受試物與細胞直接接觸,故往往比體內試驗靈敏。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