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孤島”困局 建設智慧城市這樣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5706.shtm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在第八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高峰論壇上。
憑穿戴設備就可將自身健康情況與大數據相連,醫生可以直接診斷;下班回家的門禁人臉識別系統可以自動掃描,以方便進出;道路發生交通事故時,交警第一時間對相關道路信號和紅綠燈比例進行臨時調整,避免車流積塞,增加車輛一次性通行效率,從而緩解道路擁堵情況……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個個縮影。
“智慧城市是信息時代的城市進化,是城市未來,是必然趨勢。”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在第八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高峰論壇上說道。
當今世界,城市化和信息化成為了發展的主旋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有專家預測,未來二十年內世界上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將居住在城市里。大量的人口聚集,引發的交通擁堵、治安混亂、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的匱乏等問題亟待解決,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智慧城市是城市進化的必然趨勢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來已久,2012年我國開始推行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取得了可觀的成效。有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共有1000多個智慧城市已啟動或在建,其中,中國已在建的”智慧城市達到500個,居全球首位,深圳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一。
“從本質上說,智慧城市的建設就是要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傳統方法已難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優化城市治理,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治理方法和治理模式進行轉型升級。”郭仁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智慧城市是如何讓城市更智慧、更智能的?其發展路徑究竟如何?對此郭仁忠介紹,在智慧城市的架構中,在底層網絡基礎設施基礎上,建立集成化的泛在感知網絡,對來自不同來源、不同部門、不同格式的城市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感知,通過數據融合與集成共享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最終在應用層面開發能夠適用于規劃、交通、建筑、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不同領域的多元化、個性化的智慧城市應用系統。
“就好比規劃一條城市的交通道路,這條路究竟要修多寬?修在哪個位置?通過城市感知系統,可以獲取整個城市的道路分布情況、交通擁堵情況、人員流動情況、車輛運行情況等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優化模擬不同的建設方案,從而使交通路網結構和道路承載力更合理。我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迅速,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和數據支撐。”郭仁忠告訴《中國科學報》。
智慧城市不“智慧” 大量數據“無效化”
智慧城市已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在某些細分領域的技術應用獲得了突破和成效。例如深圳市與中國電科合作建立的“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已在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應急、智慧城管、智慧社區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推動科技對城市賦能,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然而,郭仁忠看來,智慧城市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所有應用板塊的數據并不能夠完全地連通,智慧城市似乎還不夠充分“智慧”。
“我們常看到,一些城市,同一條道路的同一個位置上會安裝幾個甚至十幾個攝像頭。為什么要裝這么多?因為它們各自所屬的職能部門主體不同,安裝不同的攝像頭是因為每個部門的系統平臺都不一樣。”郭仁忠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資源造成了浪費。因此在基礎設施和社會資源方面需要統籌建設、協同共享,避免重復建設,讓資源配置更有效率。
數據煙囪、信息孤島是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個難點。不同區域、人群和部門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資源和數據獲取不平衡。此外,在萬物互聯時代,數據的分享也存在較大的困難和阻礙。
出于對用戶的隱私安全保護,一些數據持有者將個體數據“深藏閨閣”,一方面規避了法律風險,另一方面“要價”太高也讓相關城市管理部門望而卻步。造成了大量的數據“無效化”。
“歸根究底是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的問題。提供數據需要承擔責任,數據持有者在數據分享上有時并非不愿,而是不敢。”郭仁忠認為,要解決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孤島”問題,只有在法律層面建立健全保障機制,讓數據分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讓數據不再“無效”,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既要有技術,也要有會用技術的人
近年來,華為、百度、中電科、中國移動等企業和運營商相繼推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意在利用大數據解決當前城市發展效率困境。對此郭仁忠表示,在政府的統籌規劃下,有企業作為承擔主體進行建設,可以很好地解決應用層面的工程技術問題,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企業需要注意培養城市管理意識,真正從人民需求層面推出方案。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既要在技術的基礎研究領域創新,也要在城市問題研究層面創新,推動技術與產品結合,與應用產業融合。
“技術是不斷優化和迭代的,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創新,甚至顛覆以往城市管理的傳統手段。因此我們在制定標準時,不能讓‘規矩’限制了 ‘創新’。”郭仁忠說道。
既需要技術,也需要有會用技術的人;既要懂得城市問題,也要了解信息化的技術經濟分析。在郭仁忠看來,智慧城市建設存在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
招標采購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