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自然評審季:如何確定上會?上會比例多少?
國自然評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按照以往的經驗,5月份函評,6月-7月會評,8月公布結果。按照這個節奏,國自然即將迎來會評。
等待會評的時刻,說一說國自然會評的情況。
所謂上會,就是指基金委依據通訊評審的結果由評審系統匯總得出相應打分排名,這時候就是常聽到的幾個A上會,有C可能會被淘汰等等。
項目根據通訊評審意見自動分級,根據每一個項目的專家評審意見,賦予A、B、C的評審結果對應的分值,也賦予“資助”和“不資助”相應的分值,最后按照公式自動計算每一個項目的得分。面青地申請書的通訊評審3~5份,具體學部以及各學科并不一致。
一、如何確定上會?
通常一份面地青的本子會有3-5位函評專家,據大多數基友反映,青年基金的本子會有3位函評專家,地區基金和面上基金則是5位函評專家。由于每年都有新的后浪加入,所以競爭的激烈程度一年勝似一年。如果有一個函評專家打了C的情況下,在計算上會分值的時候會明顯明顯拉低總分值,如果打分為D就更不用說了,肯定是上不了會了。
首先,我們看看函評打分的情況,請注意下面的截圖(面地青差不多)。
從截圖可知,函評意見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綜合評價,也就是大家在收到官方發給申請人的申請結果的郵件里的3-5份函評意見,根據每個函評意見測猜的綜合評價到底是A呢還是B呢,亦或是C或者D!通常,我們只能看到具體的函評意見,但是不會看到A、B、C、D的打分,由此,經常讓申請人感到困惑,為什么每份函評意見沒有極負面的意見,怎么就沒上會呢?這里可能是為了不打擊申請人的積極性。比如,通常會肯定本子的創新性,肯定申請人的研究基礎,但是總體上本子沒有突出之處,尤其是在專家拿到的幾份本子里所處的水平可能不高。但是,如果確實看到有不認可創新或者可行性時,即便有雄厚的研究基礎也不行的,有時候也存在創新性、可行性還可以,沒有研究基礎的情況。所以,這里再次提醒大家,對于不中的申請書,仔細分析專家的意見是否合理,本子的質量是否還有上升的空間,不要去猜測是A還是B。
第二部分是資助意見,這里也就包含了第一部分里意見不負,但是還是給了不資助。如果函評專家覺得確實難以取舍,但又覺得有可取之處,有時候會在函評意見里說一句:在可能的情況下建議小額資助。像這種本子一般綜合評價為B,不會是C或者D。那么,從資助意見里就可以看出來,優先資助、可資助以及不予資助。所以,函評意見里說的天花亂墜,極力稱頌,但是沒有給A,資助意見里給了可資助或者不予資助,也會導致本子不能上會。
由此可知,一份本子能否上會主要取決于綜合評價和資助意見。那么我們知道,一個專家的函評意見不代表什么,所以通常會把3-5位函評專家的意見或者打分及資助意見匯總起來,才能決定一份本子是否上會,進入第三輪(前兩輪是初審和函評)。下面就接近于本文的核心內容了,上會的標準計算方法是啥呢?
各個學科處對函評意見中:
綜合評價部分的A、B、C、D分別賦予不同的分值,通常情況下,A對應4分,B對應3分,C對應2分,D對應1分。所以,綜合評價的計算標準是:綜合評分=(A4+B3+2C+D1)/函評的份數,滿分為4分。
資助意見部分的優先資助對應4分,可資助對應2分,不予資助則不計分。所以,資助意見的計算標準是:資助意見=(A4+B2)/函評的份數,滿分為4分。
最終的上會分值=綜合評分+資助意見=(A4+B3+2C+D1)/函評的份數+(A4+B2)/函評的份數,滿分為8分。以下是根據網上的依據各種打分情況給出的是否能上會的情況。
表1 面上項目和地區項目上會標準分值
表2 青年項目上會標準分值
表格中的無特殊情況通過是什么意思?
通常誠信問題會一票否決;有些申請人同年申請不同類型的項目,比如青年和面上或者青年和地區同時申請,這時候學科處會給會評專家加注予以說明,有可能會同時資助,有可能會資助其中一個項目;還有就是同年申請杰青和面上或地區,或者優青和面上或地區,一般可能會評專家會收到學科處的加注,大家都傾向于就大舍小。
以上是會評分值計算標準及上會標準分值,由此可知,盡可能的多爭取函評專家打A!
二、上會比例多少?專家都是誰?
上會比例有多少?
按照國自然的評審規則,在會評之前,基金委就會開會確定每個學科的資助名額。函評結束后,明確上會的名額,一般按照130%-160%的比例上會,上會后再淘汰打分較低的少部分項目。
以下是2021年國自然地球科學部環境地球化學學科(D07)面青地項目送審原則和擬上會情況,可見具體上會與否與該學部申請者的科學屬性、平均分和資助意見等有關系。
來源:2021年度環境地球科學學科項目評審與結題成果分析
2021年國自然共資助了約4.5萬項,如果按照130%的比例上會,那么僅有約6萬項進入2020年的會評中,剩下的超過21萬項則在函評階段被淘汰。
本子只有上會,才有可能最終獲得資助。
會評專家都是哪些人?
會評專家的作用主要是對函評中的非共識項目進行二次評審,從而遴選出高質量的本子。不同于函評專家,會評專家要求對本領域具有很深的理解和認識,這也決定了他們主要是知名教授、研究員等。
根據以往的情況,國自然會評結束后,會評專家也都會公布的。
以2020年國自然的會評為例,會評專家大約有近3000人,會評專家有如下特征:
杰青、群體、優青等項目,會評專家基本都為院士、杰青等高層次學者,極少部分為優青和普通無帽子教授;;
面青地項目中,除了數理科學部和管理科學部外,每個學部面青地評審專家約有200-300人規模,二級學科領域則一般有30-40名專家;
面青地會評專家中,兩院院士不多,僅有十余人,杰青長江以及優青獲得者占比非常高,達到30-40%;除了這些有帽子的大牛外,還有部分普通教授,這些教授一般都曾獲得過多個面上項目以及其他項目等;
評審專家的工作單位主要還是集中在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特別是985高校和211高校,來自這些高校的專家占大多數;也有部分非知名高校有評審專家入圍,這部分數量極少,而入圍者大多具有院領導頭銜的學術大牛。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