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碳排放量
研究碳循環的方法,并不是大家在討論國家、個人碳排放時采用的方式。而且我認為將碳排放簡單地和碳通量畫等號有些武斷,因為碳通量是有正負的,排放吸收都算碳通量,所以把排放等于通量有些不妥。一般討論的減排,不僅僅是二氧化碳,而是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 Gags)。計算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有四步:經濟活動數據,計算排放系數,計算溫室效應潛能,總的排放。首先確定的是經濟活動,比方說一年里某國消耗了多少煤,多少天然氣,多少石油;其中多少是發電,多少是用于交通等等。然后考慮我們需要計算的溫室氣體,比如說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以及SF6、氫氟烴類HF Cs、全氟類化合物PCs等。需要主意的是有些經濟活動可能會產生一種以上的溫室氣體,比如說燃燒天然氣會產生CO2、CH4和N2O。同時HF Cs和PCs代表了一類化合物。接下來就是計算排放系數。同樣以天然氣為例,燃燒一立方天然氣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這個就是排放系數(emission factor)。排放系數由研究人員根據當地情況計算(比如說用的燃料含氮量、燃燒的技術等等都不相同)。將使用的天然氣(X立方)乘以排放系數(a t/m3),就得到了燃燒X立方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HF Cs和PCs等可能是由于致冷劑泄露產生的,所以不是按照排放系數計算。得到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之后,不能簡單地把他們相加,因為不同的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強度不同。這里引入全球變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的概念。GWP就是將不同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強度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強度。所以CO2的GWP值永遠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氣體有著不同的生命周期(lifetime)。簡而言之,有的氣體比較穩定,能幾十年幾百年都存留在大氣中,持續地產生溫室效應;而有些氣體可能剛產生時候有很強的溫室效應,但是不久就會被消耗掉,幾年之后就不會有溫室效應了。所以即使同一種氣體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GWP也是不同的。一般計算時采用一百年時間尺度,這樣就將經濟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計算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也是為什么一般提到排放時候都是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s)。最后一步就是簡單地將某國或者某組織等各項經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加起來,就是該國、該組織在該時間段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了。
-
市場商機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標準
-
焦點事件
-
精英視角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