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報:追求論文數量是禍害
3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科技發展成果豐碩。數據顯示,全國累計登記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萬項,中國ZL部門累計受理境內ZL申請363.6萬件。2008年,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三種主要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分別收錄我國論文11.7萬篇、8.9萬篇和6.5萬篇,世界排位分別為第2位、第1位和第2位。但是,我國數量龐大的ZL和論文并不能反映我國科技競爭力的真實水平,因為這些科技成果并沒有為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能與其數量相匹配的實際價值。
目前,國際上確實存在以ZL、論文作為衡量國家間科技實力標準的潮流,但中國只是隨波逐流。首先,具有影響力的論文檢索工具基本上是國外的,而檢索的數量無法決定論文對本國是否產生了現實影響。而科研單位、企業對于ZL大多是為了求數量,可以說一半以上的ZL是不具有實際操作價值的。
市場要求的ZL主要是應用型的,而當前我國很多研究機構存在不少理念型的ZL,這種研究往往被稱為是“填補國內外空白”的。事實上,由于這類研究并沒有多大用處,在更多人看來不具有研究價值。
比如,研究擁有中國自主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確實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在國外,已經認定該研究方向是錯誤的,既浪費資源,又破環環境。有輪列車已經經歷了長期的實踐檢驗,其安全性、可靠性、適用性、經濟性已經被證明。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再研發中低速磁懸浮列車。
這個項目的確立其實跟我國目前對科技成果以及人才的評審導向和標準有關。如今,各類科技進步獎項繁多,除工程科學類必須與實際結合,其他像基礎科學類(比如數學、物理)、社會科學類研究成果的評比則比較混亂。不少獲獎成果只是提出了一種觀點,甚至與社會發展現狀并不符合。我認為,類似這樣的成果評比應該精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學教師級別評定,對于論文數量、檢索數量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把教師的科研引向了錯誤的方向,這對教師無疑是一種傷害。曾有一位教授5年撰寫5本書,300多篇論文,這些成果多有作假,根本無法保證質量。
目前,國家每年會評選100篇對國家發展影響最大的論文,這項評選并不看檢索數量,其看重的是論文本身究竟能為國家社會發展帶來哪些改變。比如,其中收錄的一篇關于打通臺灣海峽海底隧道的論文,既有理論根據,又有具體操作的方法,既有工程科學,又有社會科學的內容,一旦應用就能夠真正為國家解決問題。我認為,對于科技的評價理念就應該如此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