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中科院半導體所:美國已擰熄“燈塔”,我們進入黑暗森林

    2023.2.23

    近期,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駱軍委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樹深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加強半導體基礎能力建設 點亮半導體自立自強發展的“燈塔”》的文章,引起業界廣泛討論。

    該文章就中美科技戰中的“芯片戰”形勢進行了深刻分析,指出當前在“逆全球化”下產業鏈“脫鉤”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我國半導體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并給出了突破困境的建議。

    文章指出,中美科技戰暴露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難題。雖然半導體基礎研究在過去幾年受到了很大重視,但包括學科設置、協同創新、基礎設施、研發投入、評價機制、研究生名額等半導體基礎能力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難以支撐半導體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作者分析稱,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國如今擰熄了“燈塔”,我們進入“黑暗森林”。

    “黑暗森林”的概念,來自于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指一旦某個文明被發現,就必然遭到其他文明的打擊。美國近幾年對我國半導體發展的打壓,恰如黑暗森林法則所指。

    自從2018年中興事件以來,美國開始持續對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打壓,制裁政策不斷升級,破壞現有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不斷拉攏荷蘭、日本、韓國等其它國家加入其陣營,意圖“鎖死”我國高端芯片的研發與制造。

    如今對于美國的霸權主義、長臂管轄,我們已經對取消制裁不再心存幻想,因此,作者客觀、冷靜地分析了當前我們的優劣勢所在,以幫助業界對國內半導體發展形勢擁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繼而有的放矢地推進國產化替代的進程。

    01

    我國亟需加強半導體基礎研究能力

    中科院的這篇文章指出,基礎性研究不足,是我國無法改變“卡脖子”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2022年8月11日美國宣布對我國禁運下一代GAA晶體管的EDA軟件,意圖把我國的半導體產業“鎖死”在FinFET晶體管技術。全球半導體物理和微電子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都被整合在EDA工具的工藝設計套件(PDK)中。我國各芯片企業通過購買EDA公司的PDK包共享全球半導體基礎研究成果,導致我國決策者、政府人員甚至產業界都認為,沒有半導體基礎研究也可以發展半導體產業。”

    反觀美國,近幾年則正在加強半導體基礎研究能力。

    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下稱“芯片法案”),以促進美國半導體研究和制造。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3%2F0222%2F020cbbe2j00rqhl3d000hc000hs007a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該法案共分為三部分,投入上千億美元用于半導體研究,主要目的是對抗中國

    “芯片法案”除了對美國本土芯片企業提供巨額補貼外,還將拿出110億美元用于資助半導體的研究和開發。根據該法案,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新成立一個技術、創新和伙伴關系理事會(TIP),專注于半導體和先進計算、先進通信技術等領域的發展。這些舉措,無一不顯示出美國對于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

    作者認為,我國受“科學無國界”與“全球化”理念的影響,忽視了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的差異,科研資源向易發表高端論文的新興熱點方向加速集聚,越是靠近產業應用的基礎研究越沒人做,導致現在我國半導體基礎研究能力薄弱。

    02

    我國半導體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作者認為,造成我國半導體發展被“卡脖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 半導體物理人才嚴重短缺


    中微半導體創始人、中國刻蝕機之父尹志堯曾公開表示,他之前在英特爾工作時,發現許多組長、高管、一線研發人員中,不乏華人身影。任正非也曾說,我們花高價買回的設備,拆開后發現許多核心零件竟然是中國人研發。

    可見,人才流失是制約我國半導體發展的一大關鍵因素,因此中美科技戰的背后,也是一場人才爭奪戰。


    • 半導體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美國每年的半導體研發投入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的2倍,我國的半導體研發投入長期不足美國的5%。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3%2F0222%2Fcd34cca3j00rqhl3e000rc000hs00a7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2011年和2021年,美國在半導體的研發投入比例分別占全球54.5%和55.8%,而中國大陸這一支出在全球占比不超過5%

    此外,美國除擁有數量眾多的世界一流大學外,其各大半導體巨頭都擁有龐大的基礎研究部門,如貝爾實驗室和IBM實驗室等。而我國半導體基礎研究的基地數量稀少。


    • 評價機制不利于半導體基礎研究


    在當前論文為綱的評價機制下,傳統半導體的基礎研究不但投入大、門檻高、周期長而且難以發表高端論文,這導致各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集中在新興熱點材料方向開展“換道超車”研究。


    • 缺乏協同創新機制


    美國善于集結全球頂尖機構與人才,共同進行基礎課題研究,整合全球頂尖智慧,以占據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而中國目前沒有類似機構來進行協同創新。

    針對以上問題,作者給出了以下5條建議:


    1. 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

    2. 恢復半導體物理專業

    3. 建設半導體基礎研究網絡

    4. 建立區域聯合創新平臺

    5.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用好“指揮棒”


    作者表示,在半導體技術的源頭和底層進行理論創新,提前布局ZL設置“關卡”,是解決半導體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的一種有效策略。

    總 結

    自美國開始扼殺中國半導體的發展以來,業界不乏悲觀論調。中科院刊文中“黑暗森林”的警示,則讓業界再次緊張起來。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雖然美國的制裁暴露了我國半導體的弱點,但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正是因為我國近年來取得了重大進步,才會引起美國警惕。

    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半導體的發展進入“黃金期”,2021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2016-2021年年均增速達到19.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資金的持續投入,都是我們與美國霸權抗衡的資本。

    發展才是硬道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潛心研究,相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