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里來了吃秸稈“主力菌”
“這是去年種過大球蓋菇的田塊,今年小麥顏色、長勢都好于其他未種田塊,并且這塊地幾乎看不到‘看麥娘’、野燕麥等雜草,而旁邊小麥—大豆—小麥輪作田塊長滿了‘看麥娘’。”5月22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聞集鄉“菇—糧輪作”示范基地的負責人利金站指著一塊即將收獲的小麥田對記者說,心中充滿豐收的喜悅。
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是一種喜歡“吃草”的蘑菇。看起來高貴的赤松茸似乎應該長在溫濕可控的房子里,還需要有園丁們的精心伺候。可是,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體系的專家們偏偏想出了“放茸歸田”的怪招,要恢復它的“本性”,馴出它的“野性”,讓它生活在小麥田里,吸收前茬作物秸稈的營養,成為長在田野里的“貴族食物”、餐桌上的“野味”。
不過,盡享野味并非“放茸歸田”的主要目的。
2017年,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體系首席專家張玉亭來到虞城,向利金站提出了“菇—糧輪作、秸稈過菇還田”的建議。“我國每年秸稈產出量巨大,完全還田難以消納,甚至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希望能有個新辦法,讓老百姓在增收的同時解決秸稈問題,并且還能改良土壤。”張玉亭說。
“露地種菇,過菇還田”就是張玉亭想出的新辦法。
“我覺得專家的建議可行,就租了100多畝地進行試驗。從我這幾年的經驗看,小麥和大球蓋菇套種,半畝地蘑菇收獲2000多斤,價值8000余元,既有了糧食,又增加了收入,農民非常歡迎。”利金站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栽培1畝大球蓋菇可消耗10—15畝秸稈,秸稈收集后不需要滅菌等復雜操作,只需就地預濕堆制7—10天,把菌種接種在秸稈上,之后覆上一層土,便可以等待大球蓋菇自然萌出,操作簡單,大家都很樂意種。”
當前,河南省農科院在河南省遂平縣、虞城縣、武陟縣、蘭考縣、西峽縣等多地建立了“過菇還田”實驗基地。河南省農科院資環所土壤學博士劉高遠一直負責聞集鄉“菇—糧輪作”示范基地的土壤肥力研究。他說,經過全省多點多次試驗,秸稈“過菇還田”不僅僅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土壤有了“意外收獲”:“每生產1噸新鮮大球蓋菇能夠產生菌渣有機肥約1噸,促進了秸稈肥料化利用;同時,與常年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相比,秸稈‘過菇還田’表土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平均提升26.7%、30.7%、44.0%和34.3%,下茬作物增產10%以上,病害、草害都有較大程度減輕,化肥減量超過20%。”劉高遠說。
蘑菇種類千千萬,品種選擇要有講究。
“香菇是典型的木腐菌,受資源約束較大,而未來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潛力主要在草腐菌。草腐菌以含有大量木質纖維素的秸稈作為營養源,是吃秸稈的‘主力菌’,包括平菇、金針菇、毛木耳、杏鮑菇、雙孢蘑菇、大球蓋菇等。”河南省食用菌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孔維麗告訴記者,在對這些品種露地栽培研究后,發現大球蓋菇適應性最強,最適合廣泛應用。
“河南省農作物秸稈年產量8000多萬噸,當下秸稈利用方式以機械粉碎直接還田為主,秸稈循環增值利用一直是省政府關注的大事。‘露地種菇,過菇還田’有效推動了秸稈資源化利用與化肥農藥零增長、土壤有機質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機結合,達到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效果,這一模式值得推廣。”農業農村廳資環處副處長周憲鋒說。
提及未來規劃,孔維麗信心滿滿:“按照體系規劃的任務,下一步我們將著重圍繞該品種育種、栽培、加工等在河南建立一條食用菌產業鏈,將為秸稈高值利用尋求到真正高效生態利用的新路。”
中秋過后就是玉米收獲季節,利金站打算流轉土地,更廣泛地開展“菇—糧輪作”。“今年我們打算再種植400畝左右的大球蓋菇,讓吃秸稈的‘主力菌’惠及更多的土地和人。”利金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