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展望腸菌移植治療應用價值與產業發展

秦環龍在查病房。同濟大學附屬十院供圖
11月25~26日,第二屆腸道微生態與疾病研究轉化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趙國屏,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特聘教授趙立平,復旦大學消化病研究所所長劉杰,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院長、同濟大學腸道疾病研究所所長秦環龍等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圍繞腸道微生態與疾病前沿研究以及轉化與產業化等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
作為糞菌移植(FMT)領域的權威專家,秦環龍團隊已完成了近萬例的臨床治療研究,他在論壇上作了題為“腸菌移植標準及示范基地建設”的主旨報告,分享了團隊從科學思想建立—技術突破和產業轉化的寶貴經驗,引起了與會者熱議。
秦環龍認為,FMT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一種生物治療新療法,可以解決一些難治性、復雜性的疾病,例如頑固性便秘、代謝性疾病、CDI、自閉癥、帕金森氏病等,尤其是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性腸炎及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的FMT效果較為突出。
然而目前從臨床的角度分析,FMT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首先,糞菌移植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而是腸道微生物組學與疾病之間體系性和科學性的集合,比如對于供體嚴格的篩選、受體(患者)需要有移植指征,對菌群移植必須標準化操控,降低嚴重不良反應、建立療效評價標準等;第二是在從健康志愿者糞便中超濾法制備菌液和膠囊的工藝和技術需要進一步突破,達到藥品規范管理和制備條件的器械設備等自動化和人工智能裝置的研發亟待加強;第三,FMT治療后發揮有效作用的定植菌株和代謝產物對疾病表征結局的影響,如何建立起與菌群密切關聯的邏輯關系,需要獲得令人信服的臨床證據和大樣本的研究結果。
他表示,該行業也具有非常值得期待的產業化前景,比如說美國的菌群移植公司OpenBiome市值達到50億—80億美金,這意味著一個新興的產業已經噴涌而出,并在蓬勃發展。
“目前腸菌移植行業發展迅速,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秦環龍認為,國內開展FMT的醫療機構和企業方興未艾,從近10年發展歷程分析,已有超過上萬例患者受益,但由于FMT屬于起步階段,尚無規范化體系和相關準入標準,糞菌膠囊制備工業化和規范化尚缺乏國家標準;供體的篩選對健康指標的要求、對心理活動的要求、對飲食和運動的限制等需要做出嚴格規定;菌液和膠囊的制備離GMP條件尚有差距;科學的治療計劃和受體的客觀評估等尚不夠嚴謹;糞菌移植是移植“菌”而不是“糞”,這些認識的誤區一定程度上影響醫生和患者的信心,廣泛推廣和應用受限;進一步體現制備工藝先進性,利用儀器的創新和發明,采用超濾法制備菌液和膠囊這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另一個重要課題。
他表示,FMT是一項新的技術和治療體系的集合,需要政府的監管和行業的準入標準、專業化的治療團隊、標準化的FMT病房、GMP條件實驗室、菌液和膠囊的制備與質控標準、嚴格的患者入選標準與排除標準,科學客觀的療效評估與隨訪制度以及并發癥的觀察與處理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性建設。據悉,秦環龍團隊總結了8384例患者接受FMT有關供體標準和治療策略的臨床成果,相關研究11月21日發表于Gastroenterology。
如何讓糞菌移植療法進一步提高療效?秦環龍認為,首先要在供給中間去發現超級供體,這是影響受體治療療效的先決條件。其次需要嚴格控制受體,也就是對患者進行嚴格的篩選,在選擇患者治療中應首選出現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更適合做糞菌移植。比如說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不出現便秘或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效果便會遜色;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持續性的腹瀉或便秘,在改善胃腸功能的同時,降低血糖的效果就好。另外,需要把握胃腸道疾病以外其他的疾病的表現,比如自閉癥患者同時還有哮喘、過敏、皮炎等病癥,則使用FMT的效果就非常好。最后,總劑量和總療程也同樣決定著療效的好壞;為取得較高效果而言需要干預若干療程,從而讓菌群定植下來,才能使得這個療效提高。
秦環龍在報告中闡述了FMT未來治療發展趨勢:一是FMT逐步走向聯合小腸液移植即全菌譜移植;二是多個活菌生物藥研發和單一活菌移植;三是將菌群用基因工程改造的方法應用到臨床上面去;基因工程修飾的活菌移植已經開始在動物身上研究,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該方法將產生個體化的、針對單一疾病的治療新策略。
據悉,秦環龍等已申請并獲得授權的生物發明ZL超過15個,成立了上海市腸道菌開發及腸菌移植工程中心,用時一年多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標準化菌液和膠囊制備的車間,達到年產15萬支菌液和30萬粒膠囊的生產能力,可以滿足門診達到1萬例病人的門診治療和6千例住院治療的總量。
該團隊目前主要在做自閉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前期已經治療病例480余例、隨訪5年余,FMT有效率達68%,回歸社會率達50%。此外,研究人員已經用11.4萬大樣本的數據庫,初步建立了18種疾病腸道菌群特征性變化的判斷模型,用此來評估疾病的發生、復發與預后,能達到與疾病精準匹配90%以上。也在進一步探究腸道菌群與疾病的關聯到底是因果性、相關性,或是調控性的腸道微生物組學的功能性與機制研究。
-
會議會展
-
企業風采
-
會議會展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精英視角
-
產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