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怎么做?
近年來,為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多個省市開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一時之間,新型研發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
但新型研發機構的成果轉化能力,并非朝夕之間能夠形成。在今年3月,廣東省在對現有的新型研發機構進行飛行調研后,淘汰了46家不符合要求的機構,“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較弱”,是這些機構被淘汰的主因。
“新型研發機構并非一‘新’了之。”在近日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人才工作委員會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系列經驗分享活動中,多位專家指出,在解決“卡脖子”技術和推動成果轉化方面,新型研發機構承載了更高的社會期許,應在挖掘高價值ZL成果、與產業需求融合發展等方面做出更多工作。
并非一“新”了之
近年來,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各省市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
根據科技部印發的《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顯示,新型研發機構是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的獨立法人機構,可依法注冊為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
“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政策引導保障,注重激勵約束并舉,調動社會各方參與。”中國技術交易所總裁郭書貴表示,新型研發機構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但是,新型研發機構并非一“新”了之。郭書貴指出,無論是傳統研發機構還是新型研發機構,“成果轉化都是邁不過去的坎兒。”
截至2020年底,廣東經認定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共有251家。針對現有的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科技廳建立了飛行考察制度,采取飛行調研的形式對省新型研發機構日常建設進行抽查。
從2017年開始,廣東省就對已認定的省新型研發機構加強日常監管、開展動態評估。廣東省審計廳在審計中發現,部分新型研發機構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較弱,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存在被認定后實際又不開展研發活動等現象。
廣東省科技廳根據審計處理意見和核查結果,對76家新型研發機構進行整改跟蹤監督,截至2021年3月,共淘汰46家不符合要求的新型研發機構。
“新型研發機構,更多地體現在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管理制度的現代化、運營方面的市場化。”郭書貴指出,“與傳統研發機構相比,新型研發機構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方面的路徑選擇、規范要求,甚至包括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是一致的。”
挖掘高價值ZL成果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宋河發看來,我國無論是傳統研發機構還是新型研發機構,都面臨知識產權問題,“ZL成果價值度不高,轉化率低”。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國做了相關戰略部署,其中和新型研發機構相關是知識產權內容,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宋河發表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解決知識產權尤其是ZL成果“數量多、結構差、質量低等問題”。
郭書貴也表示,在解決“卡脖子”技術和推動成果轉化方面,新型研發機構承載了更高的社會期許。“新型研發機構在高價值ZL產出方面,應該承擔更重的責任。”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的介紹,我國明確將以下5種情況的有效發明ZL認定為高價值發明ZL: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明ZL;在海外有同族ZL權的發明ZL;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發明ZL;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發明ZL;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ZL獎的發明ZL。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知識產權特別是高價值ZL的重要支撐。”宋河發表示,這就要求新型研發機構特別要加強原創成果突破,“要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要促進成果轉化,要強化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等。”
“比如開展石墨烯技術研發,不是說把經費給科研人員就可以了,而是要開展相關ZL檢索和分析;通過ZL檢索和分析,了解石墨烯研究的前沿、主要流派、還存在什么問題等,圍繞可以改進的方向進行研發,最終形成新的科技成果和ZL。”宋河發表示,類似這樣的ZL檢索、分析,可以讓研發更有針對性,也有利于高價值ZL的挖掘。
與產業需求結合
今年6月10日,來自北京的新型研發機構——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發布了首款9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該研究院院長董進表示,研究院通過建立聯盟的形式,推動區塊鏈芯片的落地應用;同時通過聯盟企業發布應用場景的形式,促進區塊鏈技術轉移轉化。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則提出了“研發代工”的理念,由企業提出研發需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承接企業的研發任務。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表示,這一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直接對接特定企業的產業需求,開展定制化的技術研發,推動了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簡稱“中科院過程所”)高級工程師郝國防表示,“科研與產業的有效銜接,是新型研發機構實現成果轉化的關鍵”。
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簡稱“鄭州中科研究院”),是由鄭州市與中科院過程所共建的一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目前,鄭州中科研究院建成了動力鋰電池、綠色催化、離子液體法紡絲等9個規模化驗證平臺,先后承擔了“高性能動力電池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退役三元動力電池全組分清潔回收關鍵技術與工藝”等重大科技專項。
截止到2020年年底,鄭州中科研究院共落地轉化項目44項,新增申請ZL34項,獲授權22項。將成熟產品和技術進行市場化運作,圍繞催化劑、固廢利用等孵化科技型公司2家。
“新型研發機構要堅持政產學研結合,促進成果高效產出和就地轉化的原則。”郝國防表示,研發機構要圍繞地方發展的需求、產業發展的需求,切實解決問題,才能高效實現成果轉化。
郭書貴也表示,新型研發機構的成果轉化,要與創新創業深度融合。“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是相互支撐的協同關系,成果轉化為創業提供機會,創業為成果轉化提供新的出口。”郭書貴建議,“新型研發機構要鼓勵技術骨干帶著成果離職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