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陸婉珍院士生平之科研成就

    2015.11.18

      陸婉珍從1956年起承擔石化院的分析研究工作。當時我國儀器分析尚在起步階段,她千方百計地在幾年時間內建成了包括有:光譜、色譜、熱分析、X-衍射、質譜、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門類齊 全、人員配套的分析測試中心,成為各石化研究單位的表率。尤其為氣相色譜及液相色譜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國公認的幾位色譜開拓者之一。曾首先開發成 功彈性石英毛細管色譜柱,為這項技術立足國內作出了貢獻。為改善石油及復雜氣體分析中仍存在的困難,領導研究生研究成功了帶芯填充毛細管柱及多孔層毛細管 色譜柱等幾項工作,獲石化公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69年,當時一項重要的鉑重整煉油工藝出現了催化劑中毒問題,陸婉珍與一些年輕同志找出了微量砷中毒的原因,使當時工廠走出停工、無法進展的困境。 同時建立和研制的微量砷的分析方法及儀器獲石化總公司三等獎。1962年對當時噴氣燃料生產燒蝕問題的機理進行了研究,為今后在高溫下掌握烴類對鎳、鐵金 屬的腐蝕機理及預防措施奠定了基礎,曾獲國家科技進步四等獎,并基于這一認識解決了以后重整工藝中出現的大量結焦問題。1974年,為了解決石油分析中經 常遇到的微量硫、氮及鹵素的分析,提出了微庫侖法及儀器的研制,目前已在各地推廣。后來對天然氣的加工、重整工藝及催化裂化等工藝的原料及時監控都起到了 指導作用。

      陸婉珍于60年 代,在我國較早地開始核磁共振在石油及其它助劑的分析研究工作,曾多次為煉油過程及產品質量控制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第一代鈍化劑的研制及水處理劑的研 制,都是她根據核磁共振分析結果逐漸開展并完成的,獲得了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獎。中國水資源缺乏,煉廠冷卻水用量極大,水處理技術一直為石化工業所重視。 他們對水處理技術做了很多改進,針對各地不同的水質進行處理,大大減少了用水量。在石化領域內各有關單位共同努力下,煉油及化工設備大部都能長期、穩定、 安全、滿負荷運轉,獲得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1年,陸婉珍應用色譜法及質譜法,對我國長期存在的潤滑油抗腐蝕性不佳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斷定其缺少某些硫化物是造成上述性能缺陷的主要原因,首次闡明了原油組成與特性間的關系。

      陸婉珍長期領導我國原油的評價工作,于1986年完成了專著《中國原油的評價》共8冊,以后又不斷補充新油田的新數據以及國外原油的數據,編制了原油評價數據庫,獲石化總公司三等獎。

      1994年陸婉珍首先在石化院博士后流動站開展了非晶態鎳加氫催化劑的研究,找到了可行的制備方案,并與北京科技大學共同對該催化劑進行了深入的物化表征工作。

       1995年陸婉珍積極瞄準國際上快速發展的紅外光譜技術,組織開展了以CCD為檢測器的近紅外光譜儀的研制,屬我國最早批量研制成功的近紅外光譜儀,有 3臺樣機交濟南、滄州及天津等地石化廠試用,頗受歡迎。現正在繼續改進儀器性能和相應的計算軟件,并擴大其應用范圍,這項工作可望使石化工業中的化驗方式 出現突破。同年陸婉珍結合原油評價中出現的高含酸原油問題,指導研究生從膠體化學入手,找到了減少堿洗工藝中油品損失的方案,并以此為起點對原油乳化液穩 定性與瀝青及膠質成膜的物理化學現象進行了研究,找到了影響原油乳化的原因。

       陸婉珍長期從事分析工作,始終能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指導思想,因此她所采用的分析儀器十分廣泛,并能把握各種新型分析儀器的發展、原理及應用,是分析領域 難得的通才。她曾先后培養了30多名研究生。目前她所領導的分析中心,每年為各方面提供10萬以上數據,由于陸婉珍的突出貢獻曾在1983、1990年兩 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83-1984年被選為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執行委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