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灝課題組攜手諾獎得主發現胃癌新靶點
記者從汕頭大學獲悉,該校張灝課題組攜手諾貝爾獎得主、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Andrew Schally研究發現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HRH-R)可作為治療胃癌的新靶點。相關研究12月7日 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胃癌是全球范圍內高發腫瘤中處于前四位,是腫瘤導致死亡的前兩位原因。全球接近一半的新發胃癌病例在中國。臨床上針對胃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和放療等。但是治療效果有限,其中ⅡⅣ期胃癌病人即使治療復發率仍可高達大約40%。
據了解,胃癌是一種異質性明顯的惡性腫瘤,針對不同的靶點采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是攻克胃癌的關鍵。目前,盡管已經開展了胃癌異質性基因方面的分子分型研究,但是研究數據多來自于有限的胃癌患者人群,尚無明確和公認的胃癌分子分型,有關的研究還沒有在臨床治療中發揮作用。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nnone, GHRH)是經典的內分泌激素。在生理條件下,GHRH主要由人體下丘腦分泌產生并與垂體細胞中的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HRH-R)結合后發揮相應的調節作用。近來發現GHRH和GHRH-R通路在腫瘤中也異常表達。
張灝課題組發現胃癌患者樣本中的GHRH-R在蛋白,RNA和DNA水平均發生異常改變。GHRH-R表達異常與腫瘤病人預后密切相關,并可作為判斷預后的指標。研究人員使用自己合成靶向GHRH-R的多肽開展了治療研究,發現該靶向多肽可以在體外和體內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
研究顯示靶向GHRH-R的多肽藥物通過降低腫瘤節點基因PAK1,進而阻斷炎癌通路關鍵蛋白NFkB和STAT3的活性。這一研究為開展靶向GHRH-R藥物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試驗提供了重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