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媒體報道稱韓春雨成名前每年經費僅3萬

    2016.5.24

    港媒稱,在中國科研界,韓春雨博士是無名小卒,至少從科研資金的標準來看是這樣。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9日報道,在十多年的學術生涯里,這位河北科技大學的副教授一共從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獲得30萬元。這相當于每年三萬元,還不如一個襯衫廠工人的年收入。

    報道稱,盡管缺乏支持,韓春雨突然成為全球矚目的人物。他和同事在石家莊那間樸素的實驗室里開發出一項新技術,以史無前例的效率和精準編輯人類基因組,這項發現可能帶來非傳統性的方法以應對癌癥和衰老。

    《自然》雜志網站稱,這項研究5月初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很快成為閱讀量最高的新文章之一。《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由《自然》雜志社出版。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的約翰·范德奧斯特教授說:“很出色的研究……看到這種方法行得通簡直太棒了!”他曾于2014年預言這項技術在理論上的可能性。

    《細胞研究》雜志的科技主編王杰(音)說:“韓引起了轟動。所有人都在議論他,可是沒人知道他是誰。”

    報道稱,韓取得的意外成就可以歸結為所謂的“溢出效應”。中國眼下大力投資于科技領域,高校源源不斷地出產博士學位持有者,卻沒有足夠的機構或學術崗位讓他們擔任顯赫的工作。他們最后往往去到較差的大學,默默無聞地從事研究;但是,相比老一輩,他們有一項關鍵優勢:互聯網和網上的研究寶庫。

    某些專家稱,科學領域的下一輪突破可能將從韓這樣資金不足、報酬過低的科學家當中產生。

    報道稱,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研究出版物的主要貢獻者。世界最大的科技論文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公司說,中國正在變成研究領域的超級大國。愛思唯爾駐新加坡全球通信區域負責人賈森·陳(音)說:“10年來,我們看到中國人發表的文章在全世界增長最快,中國成為學術文章第二大出產國,僅次于美國。”

    陳說,從2005至2014年,中國人發表的學術文章增加了兩倍,全球ZL中引用的中國人文章比例從5%增長到10%以上。

    報道稱,這種繁榮的背后是全世界最大的研究者大軍,北京正在利用資金吸引在海外工作的中國科技人才。《南華早報》4月報道,因為政府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巨額投資,中國正在出現一個新的百萬富翁科研階層。

    中央政府稱,去年的研發投資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比2012年增長近40%。

    但是,多數科學家仍然就職于相對較小的大學或經費有限的研究機構。有些人甚至沒有條件接觸國際學術雜志或者合法下載研究論文。

    《科學》周刊4月發表的一篇研究報道顯示,中國擁有最大的Sci-Hub用戶群,Sci-Hub是世界最大的盜版論文數據庫。但福州大學計算機學教授陳德旺說,這些“劣勢者”將成為創新的新力量。

    陳說,韓雖然不在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工作,但他的博士學位卻出自中國最優秀的研究機構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

    陳在科學網發表博客()稱:“隨著全世界博士培養數量的快速增加和一流科研機構的職位有限,產生了明顯的溢出效應:普通大學有來自著名大學培養的博士任教已經是司空見慣,比比皆是。”

    他說,互聯網已經幫助拉平了競技場。他還說:“在科技扁平化時代,任何科研機構都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扁平化時代,經常會有無名英雄的橫空出世而名動江湖。在科技扁平化時代,經費、環境和名氣不再是出一流成果的重要條件,好的想法,濃厚的興趣,執著地追求,才是科技創新不竭的源泉。”

    陳的觀點得到研究界同行的肯定。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科學家告訴《南華早報》:“韓的成功或許標志劣勢者在中國研究領域的崛起。”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