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助糧食安全“壓”穩倉
江西省南良荊山糧庫敖倉
?
溫度常年舒爽、濕度水平適宜,在江西省南良荊山糧庫,記者看到,糧食的“生存條件”比保管員的好:聚氨酯隔熱覆層、表層控溫機、濕度調控系統、充氮系統等設備,隨時待命或不間斷監控著糧倉運行狀態,新收獲的當季早稻也已經完成入倉覆膜密封儲存。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而受疫情影響,今年社會民眾對于我國糧食安全格外關注。
記者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糧食和物質儲備科技活動周上了解到,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稻谷、小麥庫存都能夠滿足1年以上需求,并且隨著興糧興儲新技術的落地、升級,發揮出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國糧食倉儲設施和技術總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
糧倉升級有智慧
南昌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下屬荊山糧庫,庫容達到10萬噸以上,基本實現了淺層地能低溫技術、空調控溫、氮氣充調、谷物冷卻等技術的融合使用。因為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擁有27棟高大平房倉的現代化糧倉,管理風格呈半軍事化,人員精干,紀律嚴明,職責明確。
4號敖倉倉容6400噸,經升級改造成為荊山糧庫的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應用示范倉。這里已經儲有4米深的當季早稻,縱向測溫儀、充氮線路在糧食進倉時就同期鋪設在內。監測儀表顯示,倉內溫度和濕度經由智能調控,正分別控制在18℃和40%左右。為了防止鞋底可能攜有的小釘子或其他尖銳物品刺破密封地膜,工作人員須戴上防護鞋套才能入內勘察。
4號敖倉保管員桂城介紹,低溫能夠降低糧堆的呼吸強度、減少糧食發熱,抑制細菌、酶的活性,延緩品質陳化和劣變,保持糧食的新鮮度和營養價值。
而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是目前國內較為先進的綠色儲糧工藝,通過將地下淺表層100米18℃左右的自然低溫冷源采集、加工、輸送至敖倉內的糧堆,創造性地解決了低溫儲糧過程中能耗過高的問題,可比空調、谷冷機等制冷設備節省60%~70%耗電量。
同時,糧庫制氮機組的制氮純度可達到99.5%。氮氣經由預埋管道輸送至各個倉房糧堆內,能夠防治儲糧害蟲。
“新建成的智慧糧庫氣調控制系統,可以在PC端實現氣調一鍵操作、智能作業,同時還集成了氮氣濃度自動檢測、倉房氣密性檢測、設備故障自動提示報警等功能,提升了業務效率,保障了儲糧安全。”糧庫主任劉建榮表示,南方地區水稻一般儲存3年之后就必須要出庫輪換,而通過低溫儲糧系列技術的應用,水稻品質可以保存得更好,儲存時間能達到4~5年。
近年來,該糧庫以打造江西省信息化示范庫為契機,大力實施倉庫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信息化智慧糧庫、軍糧儲備加工基地及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完成了6.4萬噸倉庫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和一站式服務中心、制氮機房建設,實現了信息化智慧糧庫“6+2”智慧管理模式。
糧食科技結新果
荊山糧庫信息化的升級,只是大國糧倉科技儲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糧安工程”、科技興糧的大力實施,我國儲糧技術、糧食科技得到有效提升。
“橫向通風系統中支風道固定于倉壁,騰空倉地坪,有利于實現進出糧機械化作業,使糧倉進出糧效率提高了2~3倍、儲糧水分損耗更少,并能夠實現1~2元/噸的費用節約。”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現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糧科院”)糧食儲運研究所所長張忠杰告訴記者。
張忠杰介紹,糧科院以綠色儲糧、節能增效、質量安全和品質保鮮為目標,持續加強著包括高大平房倉橫向通風、負壓分體式橫向谷冷、多介質環流防治儲糧害蟲和溫濕水多參數監測系統等在內的糧食儲藏“四合一”技術的集成創新升級。
又例如糧情云圖動態分析軟件系統,通過導入糧情數據信息,快速生成直觀的糧情動態云圖,可實現對空倉、半倉、新入糧、發熱、結露、霉變、突變等儲糧模態進行實時快速掃描和自動辨識,為發現庫存糧食異動、局部發熱、霉變等現象提供預警報告信息,預報預警準確率達80%以上。
針對糧食庫存檢查耗時耗力耗資和日常保管效率低的問題,“該系統還可結合天氣預報信息和糧情數據信息,預測未來21天儲糧狀態及變化趨勢。”張忠杰介紹,在2019年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部門組織開展的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質量大清查工作中,該軟件平均準確率高于87%,平均掃描速度達到4.37組/秒。
不止如此,圍繞“科技創新促發展,興糧興儲保民生”的主題,2020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線上、線下,展示了便攜式儲糧生物危害監測預警儀、糧食污染監測調查技術、玉米主食專用粉及玉米重組米等糧油加工、糧食儲運、糧油檢測、糧油營養以及飼料加工類共144項科技成果。這些成果,為服務“糧安工程”“優質糧食工程”等提供著有力支撐。
糧食安全:穩中有進
近年來,通過科技興糧實施意見的落地,我國糧食科技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糧食加工、物流中轉、終端配送等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受個別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等因素影響,引發國內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和擔憂。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王宏在活動周上介紹,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稻谷、小麥庫存都能夠滿足1年以上需求。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構成主要分三大類: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企業商品庫存。“從儲備品種看,以口糧為主,小麥、稻谷等口糧占七成左右,有的省份根據當地特色和消費習慣建立了少量雜糧儲備,36個大中城市和市場易波動地區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大米、面粉等成品糧儲備,可滿足當地15天左右市場供應。”王宏表示。
為加強庫存監管,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也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目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信息化管理平臺已經與25個省份實現數據對接。
同時,記者從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執法督查工作新聞通氣會獲悉,我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連續3年每年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每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多萬畝,改造和新建糧食質檢機構487個。一系列數據彰顯著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定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