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正在自我消亡”,專家:扯淡
近日,日本疫情突然消退一事引發了關注。而一則“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最新研究稱德爾塔病毒正在自我消亡”的消息,更是引發了熱議。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10月30日,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和新潟大學發表了一項聯合研究稱,日本疫情的平息可能與新冠病毒“德爾塔”毒株內一種名為“nsp14”的酶發生變化有關。國立遺傳研究所教授井上逸朗稱,日本新冠病毒中的“nsp14”發生了變異,導致基因組不斷累積錯誤突變,最終因為“來不及修復而導致病毒自我滅絕”。
日本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從9月最高日增近2.8萬人暴跌至10月31日的僅200多人
研究團隊稱,在對公開的日本新冠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在日本第五波疫情擴散之際,“nsp14”已出現變化的病毒占比增加。到8月下旬日本疫情疫情進入高峰前,流傳的幾乎都是“nsp14”酶已發生變化的新冠病毒。研究還稱,日本2020年秋季至今年3月的第三波疫情也有類似趨勢。
那么,這個“nsp14”酶真的讓“德爾塔”毒株自我滅絕了嗎?日本疫情消退是否與之有關?
4日,知名病毒學專家、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教授金冬雁就此問題向紅星新聞進行了專業解讀。對于日本團隊的這項研究,金冬雁在聽聞后稱:“這是不可能的。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現實上來說,都不靠譜,從疫情防控上來說,也不可取。”他在采訪中一再強調,這樣的說法會造成大家的誤解,以為疫情這么就過去了,不用再防控了,對于眼下的疫情防控是有害的。
“nsp14”酶突變并非新鮮事
金冬雁向紅星新聞表示,這項研究中所提到的“nsp14”酶突變,科學界是早已經有定論了。
“nsp14”酶又被稱為“修復酶”,是病毒復制不可或缺的蛋白質。在病毒快速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基因組有時會發生錯誤突變,而“nsp14”正是負責修復這些錯誤的。
他指出,病毒的變異是有一定規律的,并不是隨便變。新冠病毒比過去的SARS病毒、流感病毒或是艾滋病毒的突變率都要低很多,正是因為它受到了限制,它不能隨便變出來一個東西,而是在一定框架下發生的。現在選擇留存下來的這些新冠變異毒株,都是適合度高,有生長優勢,有選擇優勢的。因此,它們留存了下來,對疫情發生了影響。這是病毒分子進化的一個基本原理。
而對于病毒來說,nsp14是必須要有的,只要把nsp14破壞掉,它就根本無法存活。以“德爾塔”變異毒株為例,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是因為它的傳播能力特別強,所以很快就占了優勢。但如果一個nsp14破壞的“德爾塔”毒株比較弱還會自殺,那么它就沒有了生長優勢和選擇優勢,在病毒進化中是不會被選擇留存下來的。
“(既然)都不能存活,你說這個病毒還在傳播里面有意義嗎?這是沒意義的。”他解釋道。
理論上講不通,對眼下的疫情也是有害的
金冬雁還指出,這項研究并未在經過同行評議的專業期刊雜志上發表。日本的這一研究中稱“德爾塔病毒形成了自殺性突變”,但事實上,這種自殺性突變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且大部分的自殺性突變病毒會自然被淘汰,也就是所謂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這個東西從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在現實世界上也不會發生。一個突變毒株,如果說沒有選擇優勢,沒有生長優勢,它是不會留存在人群里的,更不可能對疫情有影響。”他說道。“一個根本長不好的病毒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不能傳播也傳不遠,正常病毒傳出來是1萬倍,它只有1倍,那這一類的病毒就會消失,1萬倍的病毒則會留存在人群中,成為優勢病毒。”
他表示,這樣的情況在整個新冠病毒進化的歷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新冠病毒本身的確會自己消亡,比如從原始毒株進化為阿爾法毒株,這其中有無數的突變發生,比如說突變成為了100個不同的毒株,但其中可能有99個自殺性毒株都消亡了,剩下的那一個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毒株。而現在,阿爾法毒株也已經很少見了,幾乎都被更有優勢的德爾塔毒株所取代。
哪怕科學家不斷發現了一些產生突變的新冠病毒,比如一些具有逃避疫苗能力的毒株,但它們能不能占優勢都還是一個問題。因為能對疫情有影響的毒株,必須是要占優勢的,要么繁殖特別快,或者傳播力極強很容易傳播出去。只有這樣,病毒才能大量傳播,才會造成疫情,并對人類產生影響。如果沒有這些特點,按照日本研究團隊的解釋,一個自殺性的病毒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不見了。
“(因此,)無論是從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歷史,還是它的進化過程,已經說明它并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它不僅是違反常理的,對于眼下的疫情防控也沒有現實意義。”金冬雁向紅星新聞表示。
對此,澎湃新聞在報道中指出,該研究成果最初由國立遺傳研究所井ノ上逸朗教授于10月15日在日本人類遺傳學會第66屆大會上發表。然而,從大會發表的題目可以看出,井ノ上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靜岡縣境內的新冠變異毒株,其研究成果是否能夠推及至日本境內其他都府縣的病毒毒株則仍待商榷。
日本疫情為何突然消退?
那么,日本疫情為何會出現斷崖式下跌,從9月日增近2.8萬人至10月31日的僅200多人?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日本疫情的消退是有規律可循的,并不是說德爾塔毒株變成了一個自殺性毒株,就全死了。
在他看來,疫苗接種再加上各種控制措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之所以走到了今天,是(因為)他們非常執著,一直在緩慢推進讓民眾打疫苗,現在接種率達到70%了以后,就會出現一定的效果。”他說道。金冬雁表示,這些原因并不是說,變了一個自殺性的病毒,它們都自殺掉了,全死了。
據“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日本約有78%的民眾完成了第一針疫苗接種,73%的人已完成了完全接種。其中,老年人疫苗接種率更高,80歲至90歲人群中有94%已完成了接種,百歲老人完全接種率也達到了86%。
日本的疫苗接種率已超過70%
外媒也在此前的報道中指出,就連大多數的日本專家也很“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該國每日新增病例出現斷崖式下跌。不過,所有人都認為高疫苗接種率和全民戴口罩的行為可能是遏制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
金冬雁還指出,日本一直采取措施之中還有圍堵超級傳播,也就是說,這使得現在日本超級傳播的土壤越來越小了,這也是符合日本疫情目前的發展規律的。
此外,他還表示,其他的一些環境條件也可能發揮作用了。比如,日本政府顧問所說的,日本此前新冠病例的激增與7、8月假期期間流動人口的增加是相吻合的,假期結束后人口流動減少或許也是原因之一。還有專家表示,天氣變冷可能也導致了感染人數減少,因為更多的人出現在了傳播風險較低的戶外,而且密閉的室內。但目前,這些因素在日本本輪疫情消退的過程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尚無定論。
不僅如此,盡管目前日本全國的感染水平較低,但日本政府的專家已警告稱,隨著更多活動轉向室內,該國在冬季可能會經歷新的病例激增。
同步聲音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朱華晨在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全球有多個變種同時流行,出現個別自我弱化的毒株并不出奇。病毒在變異中有可能變得更弱,也可能變得更強。關鍵要看這些變種的消長和人群的干預措施。并不能因為某地局部出現某個弱化株就掉以輕心。”
朱華晨認為,對于一個病毒來講,突變有時候是好的,有時候是不好的,所以nsp14非結構蛋白的這種變化,只是能夠讓病毒的修復和校正功能變得更為低下一點,但是未必就一定指向病毒變弱的方向。至于 nsp14的變化到底對病毒的感染復制、傳播能力、致病能力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是需要一些很嚴格的科學實驗去證實的。
朱華晨同時認為,日本疫情的短期緩和應該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如病毒本身出現了一些弱化;主要流行株型改變;人群免疫水平和防護水平提高,如疫苗覆蓋率和感染后康復人數增多,防范措施改變;外來人口和境外輸入機會減少;氣候和傳播條件改變;等等。
另外,就算日本真的發生了nsp14的突變,真的讓病毒變弱了,甚至是讓這樣的病毒消失掉,也不代表日本的病毒就不會繼續往前發展。如果防控沒有做好,國門沒有守住,它空出來的生態的位置,有可能會被別的病原體補上,還有一種可能是nsp14的突變株本身也會繼續向前變化。所以還是要繼續做好病毒的監控和防護,要密切關注到底它的變化方向是什么,風險何在。如果防控措施不加強的話,日本疫情未來還會有反復。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