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心血管AI與冠脈生理學高峰論壇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44.shtm
“2019年,我國約有103萬人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從介入治療中獲益。”3月17日,在第一屆上海市人工智能與冠脈生理學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如是說。
冠心病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脈狹窄,心肌血液供應量不足,從而造成心肌缺血的疾病。我國現有冠心病患者1100余萬,隨著城市化和老齡化的進程,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還將進一步升高。
葛均波表示,實現冠心病患者的準確篩查與精準診療,有效引導患者分級診療,是心血管病治療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冠脈功能生理學技術起源于1978年,目前的“金標準”是基于壓力導絲的血流儲備分數(FFR)檢查,但是FFR技術主要依靠進口,國內使用比例相比國際嚴重不足,多數患者只能進行常規冠脈造影檢查,進而影響心血管病精準治療的開展,極大地限制了冠脈生理學在基層臨床的應用和普及,先進、經濟、易開展、符合國情的心血管精準診療技術亟待出現。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提到,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讓醫生更高效、更精準地做出診斷、治療,提高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診療水平。
近年來,由葛均波倡導發起的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轉化出諸多全球領先的心血管創新產品,如可降解支架、經皮主動脈瓣膜和冠脈QFR定量血流分數檢測儀。
據悉,QFR定量血流分數檢測儀是中國原創、國際首創、首個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國產FFR產品。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已完成2萬多例臨床驗證,也是全球唯一完成大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的無導絲FFR技術。同時,該技術已被寫入歐洲心臟病學會介入醫生官方培訓教材和日本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專家共識,逐漸成為冠心病術中診斷的“新標準”。
會上舉行了新一代AI-QFR冠脈精準診斷系統全球首發儀式。AI-QFR系統為全球首個介入無創FFR和PCI導航系統,僅需1幅造影、1步計算,1分鐘內全自動完成冠脈主支與分支的FFR評估和PCI導航,將進一步促進精準冠脈介入治療的發展和PCI手術的快速下沉。
葛均波提到,新一代AI-QFR系統能夠精準評估冠狀動脈病變,尤其是狹窄率40%~70%的臨界病變,為患者心肌缺血提供客觀定量的指標,幫助醫生判斷該患者是否需要進行PCI、CABG等干預治療。
目前,QFR技術在中、美、歐洲、日本等20余國500余家醫院開展臨床及科研應用。結果顯示,該技術的臨床性能和術中表現優異,可以實現精準診斷,輔助醫生準確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PCI介入治療,獨有的PCI手術規劃和虛擬支架技術,還可幫助醫生制定更優化的PCI手術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博動醫學聯合實驗室主任涂圣賢表示,醫療產業的最大特點是應用技術性,臨床實際的需求一定是技術研發的第一目的。新一代AI-QFR正是通過與臨床醫生大量深入交流,了解實際臨床痛點和需求,結合先進技術研發而成的,大大提升了臨床適用性。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