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堿性苦味酸法在血清肌酐測定中的應用
【摘要】? 目的:提高血清肌酐測定的準確性。方法:用雙液體試劑中的RI液和標本進行反應,使膽紅素氧化成膽綠素,再進行肌酐的測定,并與原法對比。結果:原法受膽紅素的干擾,雙液體兩步法可有效消除膽紅素的影響。結論:雙液體兩步法消除了膽紅素對肌酐測定的干擾,操作簡單,結果可靠,經濟實用,適合推廣。
【關鍵詞】? 堿性苦味酸法;肌酐;膽紅素
血清肌酐(CREA)測定是臨床中常用的檢測項目,也是急診腎功能檢測項目之一。血清肌酐值是評價腎小球濾過率(GFR)及診斷急性、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指標。目前,我國臨床實驗室測定血清肌酐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類是堿性苦味酸法,另一類是酶學測定法。酶法試劑價格昂貴,尚不能達到普及,堿性苦味酸法是目前主要肌酐測定方法[1]。但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受高膽紅素負干擾而致結果明顯偏低,甚至出現負值。現將雙液體試劑反應步驟進行了改進,把原來的一步法改為兩步法,可有效地消除膽紅素對肌酐測定的負影響。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堿性苦味酸試劑(試劑R1:320 mmol/L氫氧化鈉;試劑R2:35 mmol/L苦味酸,北京中生提供)。肌酐標準液、高、低定值質控血清由英國朗道提供。儀器使用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2 方法:①10 μl血清[總膽紅素(TBIL)408 μmol/L]與200 μl試劑R1(320 mmol/L氫氧化鈉)混合后,連續檢測該混合物分別在510 nm和620 nm處吸光度的變化。結果發現48 s以后510 nm吸光度下降緩慢或基本不變,而620 nm處吸光度在32 s后上升緩慢或基本不變。膽紅素被氧化成膽綠素的反應主要發生在標本和RI液混合后50 s以內。②根據上述發現并結合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特點,調整反應參數。10 μl血清與100 μl試劑R1(320 mmol/L氫氧化鈉)反應16 s后加入100 μl試劑R2(35 mmol/L苦味酸),在試劑R2加入后16 s讀取起始吸光度(A1),再過48 s讀取終末吸光度(A2),計算時用A2-A1=ΔA。肌酐的含量為:肌酐(μmol/L)=樣品ΔA/標準ΔA×標準濃度(μmol/L)。主波長510 nm,副波長660 nm,反應溫度37 ℃。
2 結果
2.1 兩種檢測方法的比較:選取低值定值質控血清(TBIL 19.2 μmol/L、CREA 93 μmol/L)、高值定值質控血清(TBIL 132 μmol/L,CREA 435 μmol/L)分別用一步法和兩步法在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各連續測定測定肌酐濃度20次。低值定值質控血清經配對t檢驗,t=0.53,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高值定值質控血清配對t檢驗,t=9.49,P<0.05,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 兩種方法測定肌酐濃度精確性比較
2.2 方法的精確性:本方法低(TBIL 19.2 μmol/L,CREA 93 μmol/L)、高(TBIL 132 μmol/L,CREA 435 μmol/L)兩種質控血清批內變異系數(CV)依次為4.7%、2.94%,批間CV依次為3.79%、2.06%,兩組間比較,說明兩步法精密度良好。詳見表1。
2.3 回收實驗:取3份膽紅素121 μmol/L的血清做試驗,分別加入肌酐濃度為40.4 μmol/L、21.9 μmol/L、11.0 μmol/L,測得回收濃度分別為38.5 μmol/L、21.3 μmol/L、10.8 μmol/L,回收率依次為95.4%、97.2%、99.8%。
3 討論
堿性苦味酸速率法測定的原理是肌酐同堿性苦味酸反應,形成一種紅色復合物,通常在510 nm處根據測定一定時間(20~80 s)內血清和標準液吸光度的增加量計算肌酐的含量。而膽紅素在510 nm處也有較強光吸收,并且在氫氧化鈉的作用下,逐漸轉化為620 nm處有強光吸收的膽綠素,而膽綠素在510 nm處只有很弱的光吸收,這樣就掩蓋了肌酐本身的顯色反應表現,從而使測定結果偏低,甚至出現負值[2]。現將雙液體試劑反應步驟進行了改進,把原來的一步法改為兩步法。這種改進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膽紅素對肌酐測定的負影響,提高血清肌酐測定的準確性,操作簡單、方便,結果準確,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恩龍.堿性苦味酸法和酶法測血清肌酐的方法學比較[J].大連大學學報,2004,12(6):53.
[2] 葉應嫵.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