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光譜是什么光譜
紅外光譜是分子能選擇性吸收某些波長的紅外線,而引起分子中振動能級和轉動能級的躍遷,檢測紅外線被吸收的情況可得到物質的紅外吸收光譜。
又稱分子振動光譜或振轉光譜。
當一束具有連續波長的紅外光通過物質,物質分子中某個基團的振動頻率或轉動頻率和紅外光的頻率一樣時,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來的基態振(轉)動能級躍遷到能量較高的振(轉)動能級,分子吸收紅外輻射后發生振動和轉動能級的躍遷,該處波長的光就被物質吸收。所以,紅外光譜法實質上是一種根據分子內部原子間的相對振動和分子轉動等信息來確定物質分子結構和鑒別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將分子吸收紅外光的情況用儀器記錄下來,就得到紅外光譜圖。
近紅外光是一種介于可見光(VIS)和中紅外光(IR)之間的電磁波,美國材料檢測協會(ASTM),將其定義為波長780~2526nm的光譜區。利用近紅外光譜的優點有:1.簡單方便,有不同的測樣器件可直接測定液體、固體、半固體和膠狀體等樣品,檢測成本低。2.分析速度快,一般樣品可在1min內完成。3.適用于近紅外分析的光導纖維易得到,故易實現在線分析及監測,極適合于生產過程和惡劣環境下的樣品分析。4.不損傷樣品可稱為無損檢測。5.分辨率高可同時對樣品多個組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所以目前近紅外技術在食品產業等領域應用較廣泛。
這種技術專門用在共價鍵的分析。如果樣品的紅外活躍鍵少、純度高,得到的光譜會相當清晰,效果好。更加復雜的分子結構會導致更多的鍵吸收,從而得到復雜的光譜。但是,這項技術還是用在了非常復雜的混合物的定性研究當中。
-
技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