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當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9.4.03

    圖片.png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長格奧爾基(右三)與山東理工大學張鐵柱校長(右二)以及山東理工大學蘭玉彬教授(右四)等合影。

      又是一年春色好。3月27日,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頒發外籍院士證書暨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合作簽約儀式在山東理工大學舉行。據悉,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當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會上,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長格奧爾基為山東理工大學校長張鐵柱教授和校長特別助理、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蘭玉彬教授頒發了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證書,雙方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聯合成立了絲路研究院,由此邁出“一帶一路”合作發展新步伐。

      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當前高等教育面臨著新一輪改革發展機遇,此次山東理工大學與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簽訂合作協議,為兄弟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示范。

      兩位教授緣何受到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青睞

      格魯吉亞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跨越歐亞地區的一個重要節點,一直是“一帶一路”的積極響應者。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根據不同學科設有10個分部,其數學、物理學、心理學、哲學、生理學等學科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自2018年9月以來,山東理工大學與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互訪期間,雙方就在開展農業領域研究、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等方面達成共識,將圍繞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功能性食品創新開發、精準農業及航空施藥的聯合技術研究與產業推廣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

      據記者了解,張鐵柱教授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柔性及多元動力約束活塞發動機概念,負載隔離式油液、油電集成動力概念,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肯定,是全國最早從事工程機械優化設計與測控技術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在低溫鋰離子動力電池及應用關鍵技術、多元多路功率流的轉換與耦合新方法新技術、工程機械優化設計與測控關鍵技術研究等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汽車與工程機械產業領域。近三年項目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7億元。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政府委托研發項目14項,研發經費共計2億多元人民幣。獲得授權國家ZL134件,獲得國家教育部、山東省等各種重要科技獎勵11項,2018年,獲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80篇,撰寫著作與教材4部。

      蘭玉彬教授則首次提出了“精準農業航空”概念,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農業航空遙感和精準航空施藥相結合的研究工作,并且長期從事精準農業航空、航空施藥技術和航空遙感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對推動世界精準農業航空學科發展及交流,特別是中國農業航空及植保無人機的應用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蘭玉彬長期從事精準農業航空研究,近年來在Transactionsof the ASABE、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Agriculture等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論文曾獲得2009年度ASABE優秀論文獎、《農業機械學報》“2013年度高水平、高影響力優秀論文”獎。曾被評為美國農業和生物工程師學會得州分會“農業工程年度人物”、《科學中國人》雜志“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中國農村科技》雜志“2016年度中國農村科技年度影響力人物”;曾獲海外華人農業生物和食品工程師協會“終身成就獎”、美國農業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杰出服務獎”、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航空分會“杰出貢獻”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2016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世界無人機大會“首屆全球無人機貢獻獎”等。2018年10月22日,當選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

      早在2019年1月召開的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士大會上,兩位教授就當選為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次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專程來華為他們頒發證書,并與山東理工大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為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絲路研究院揭牌。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國際高端科研創新平臺(包括共建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精準農業聯合研究中心、聯合成立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微生物國際合作實驗室),聯合成立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士工作站,聯合培養國際化高端人才,成立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研究中心,探索成立山東與格魯吉亞高校聯盟等,在國際高端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國際化高端人才、推動山東與格魯吉亞高校資源共享、建立國際高端智庫研究中心等方面,開展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的交流合作。

      格奧爾基指出,山東與格魯吉亞共處同一緯度,雙方在土壤、氣候以及生物多樣性方面存在諸多相似性。他說,雙方將按照合作協議,在植物領域深入開展研究,共同進行具有廣闊經濟價值的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方面的科技開發,互惠共贏,進一步促進中格兩國科學和經濟發展。

      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理事長畢美家指出,中格兩國農業各有特色,互補性強,在“一帶一路”農業相關領域的科技合作潛力巨大。山東理工大學農業工程學科處于山東省領先地位,精準農業航空等多個領域在全國優勢明顯,山東理工大學與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建立合作關系,對于精準農業航空、智能裝備、功能保健食品研發、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等方面的聯合研究、技術創新、人才交流和成果轉化推廣,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牛人”“大咖”齊聚山理

      “人才優先”成為共識

      張鐵柱教授和蘭玉彬教授當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一時間在全校上下引發強烈反響,既激發起強烈的自豪感,又凝聚起了“人才優先”的共識。

      據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樹軍介紹,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聚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發展戰略,大力實施“人才優先戰略”,全職引進了以蘭玉彬、鄭宏宇教授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學科領軍人才,不斷強化高層次人才隊伍、教師隊伍、人力資源管理三個體系建設,被評為2018年度山東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此次合作將促使雙方在深入推進科學研究、教育國際化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

      “只有‘牛人’‘大咖’多了,大學才能真正辦好!”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表示,自2016年第三次黨代會提出“人才優先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首要工程”以來,國家“百千萬人才”溫廣武,精準農業航空世界領航科學家蘭玉彬,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齊文化研究專家王志民,新加坡科研局制造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鄭宏宇,特聘教授王鳴等全職到校工作。

      近兩年,學校成功引進國家級人才12人、省部級人才11人,研究引進優秀青年博士366人。

      學校先后三次修訂和調整引進人才政策待遇,加大力度引進優秀人才。新引進人才中,學科研究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等新興產業的有50余人,占比超過40%,屬于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現代金融服務等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有30余人,占比超過30%。

      不能引來“女婿”,氣走“兒子”,在引進“牛人”“大咖”的同時,山東理工大學也注重現有人才的培養和開發。

      2016年8月,學校專門制定“十三五”人力資源建設發展規劃,重點實施高層次人才“雙百工程”計劃、優勢特色學科帶頭人團隊培育計劃、高層次人才和優秀博士引進計劃、青年教師成長成才計劃等四大計劃,著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學科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

      在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用于引進高層次人才平臺建設、科研啟動、安家購房、骨干教師海內外訪學、教師能力提升等經費始終得到優先保障。

      學校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突出“靶向服務”,如個別國家級人才辦公科研用房緊張,相關部門和學院主動“擠”出辦公用房,優先保證國家級人才實驗室的使用。

      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為了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在2018年遴選“雙百工程”高層次人才時,大幅提升青年人才入選比例,最大限度地激發了青年人才干事創業的決心,也增強了學校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改革激發人才創造力

      催生革命性顛覆性發明

      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以科技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為契機,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激發人才科研創新、干事創業的動力、活力、創造力。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會長姚為克介紹說,山東理工大學已經成為山東省重要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

      2017年2月,山東理工大學與山東省科技廳簽訂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協議,圍繞推進改革,出臺6項相關制度文件,為科研團隊建設放權聚力,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松綁減負,為提升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對科研經費實施“一降一升”政策:將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費從8%降至3%,將科研團隊的成果轉化收益從60%提高到80%。

      通過“目標引導、分類管理、崗位激勵、學院實體”,加強崗位管理和目標考核,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驅動單元”。

      把教師崗位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成果轉化型4類,在管理和考核上不搞“一刀切”,讓教師人盡其才。尤其是開創性的“成果轉化型教授”,側重以學術價值和社會貢獻為考核導向。

      同時,對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也堅決“不放水”。在最近一輪的崗位聘用中,山東理工大學打破“鐵飯碗”“終身制”,對117位教師實行了高職低聘。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和落地,為激發人才創造力、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保障。

      2006年以來,學校獲得8項國家科學技術大獎。

      由中國科技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于2019年2月聯合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山東理工大學在2017年高等院校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行中,以52078萬元位列全國高校第1名。2017年,授權發明ZL數位列全國高校第77位,獲獎數位列全國高校第54位。

      2018年,學校申報山東省科技獎10項,9項獲得獎勵,其中一等獎5項,特別是在3項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學校占2項。

      2018年8月,學校成為山東省屬高校中唯一的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為學校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019年,教育部認定清華大學等47所高校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山東理工大學位列其中。

      正是得益于“科研成果轉化收益80%歸科研團隊所有”等一系列科研激勵機制,山東理工大學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涌現出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如2017年,畢玉遂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綠色環保的“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攻克了一項世界性難題,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認定為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發明、重大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發明,以20年獨占許可使用費 5.2 億元,創造了全國最高紀錄,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反響,并被列入“2018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投資項目”,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畢玉遂教授領銜的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被授予“全省干事創業好團隊”稱號。

      姚為克指出,加強科技產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促進各國開放合作,是讓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進步發揮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徑。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山東理工大學積極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認真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計劃和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以與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開展全面深度合作為契機,扎實推進與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等研究機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交流合作,為國家創新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他說。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