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創新藥將打破乙肝治療天花板 乙肝新藥獲批
25日,杰華生物技術(青島)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其自主研發的一類新藥“重組細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商品名:樂復能)日前已經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和注冊批件,批準其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這是30多年來,世界上首次出現的第3種類的乙肝治療藥物,將打破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不會超過30%的“天花板”。
我國肝炎負擔仍重 樂復能獲批打破乙肝治療天花板
在2017年,由我國11部委聯合發布的《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2017-2020年)》中顯示,目前我國病毒性肝炎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長期積累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基數較大,急性病毒性肝炎時有發生,傳播風險依然存在,部分抗病毒治療藥品價格昂貴,藥物可及性較差。
然而,目前國內治療乙肝的藥物主要以口服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或普通和長效干擾素類藥物為主,治療時間一般一年以上,總體有效率30%左右。乙型肝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臨床醫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迫在眉睫的公共衛生問題。
日前,我國在全球首創的生物新藥“樂復能”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國家1類生物新藥證書(國藥政字S20180001)和注冊批件(國藥準字S20180002),這標志著“樂復能”這一乙肝治療的生物新藥可以正式投入生產,為廣大乙肝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業界分析,“樂復能”成功上市,代表著我國創新生物新藥的發明研究結束了只是跟隨發達國家的現狀,代表著我國誕生了世界上首次出現的新種類新藥。這是30多年來,世界上首次出現的第3種類的乙肝治療藥物,將打破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不會超過30%的“天花板”。
“在e抗原陽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中,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比率從來不會超過30%,我們追求e抗原的陰轉和血清學轉換,是因為e抗原血清學轉換以后,這些病人進入免疫控制期,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就顯著減少。從‘樂復能’的三期注冊臨床試驗來看,很短的治療就能超過30%這個天花板,在全球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過程,它的優點非常突出。” 北京亞太肝病診療技術聯盟理事長成軍教授表示。
2000年新舊世紀之交,國際醫學界有學者開始研究“免疫治療”對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疾病的治療潛力。十幾年后,PD-1/PDL-1藥物、CAR-T等“免疫治療”方法對癌癥治療的突破性療效得到舉世公認,已成為目前世界和我國生物新藥研究的最大熱門領域。
杰華生物集團CEO劉龍斌表示,杰華生物幾乎同時認識到“免疫治療”的前景和潛力,選擇從不同角度尋找、研究創造具有廣譜“調節免疫功能”和“免疫治療”潛力的生物蛋白藥物。經多年努力,發明了具有極強免疫調節功能的新型蛋白藥物。不同于PD-1/PDL-1這類免疫靶點藥物,“樂復能”具有廣泛免疫調節功能。除抑制病毒外,“樂復能”對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療”也有很大的治療潛力。在實驗室和動物實驗中,發現這個新型蛋白質藥物對多種癌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毒(如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均具有極佳的治療效果和免疫調節作用。
篳路藍縷的新藥研發 國產創新藥迎來新春天
杰華生物用了18年時間、4億美金的投入研發出的創新藥樂復能今年還將啟動美國FDA或歐盟標準的國際臨床試驗,并同步申請中國新藥注冊批準。預計在2-4年內至少獲得一個FDA或歐盟批準的新藥,同時根據國際臨床試驗資料,在中國同步申請新藥注冊批準。
劉龍斌在介紹“樂復能”的研制情況時表示,“樂復能”的研究整整持續了18年,杰華人也整整堅持了18年。這期間,有過痛苦,有過彷徨,但從未放棄研究新藥的夢想。天道酬勤,執著的堅持不僅迎來了今天“樂復能”成功的喜悅,也迎來了中國新藥創新的春天來臨。
“此前,仿制藥一直是我國醫藥產業的主流。近10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使我國醫藥市場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第二大藥品市場。廣大人民群眾不滿足于‘有藥吃’,而是追求‘吃好藥’、吃療效更好的新藥。從2015年起,我國先后多次發布鼓勵新藥研發的政策,改革藥品管理的法律法規,明確對新藥研發的支持,既加強仿制藥質量控制,讓人民群眾吃上好藥,也加快新藥審評步伐、簡化審評程序,可以說中國迎來了新藥創新研發的新時代。在這種潮流之下,樂復能的獲批可謂應時應景。”劉龍斌說。
他同時透露,杰華生物未來還將加快后續新藥的臨床研究,目前已成功發明了另外2個大分子蛋白質新藥:杰華長效-促紅細胞生成素(杰華長效-EPO)和杰華長效-粒細胞-巨噬細胞刺激因子(杰華長效-GM-CSF)。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主任王貴強認為,“樂復能”新藥上市為臨床醫生進行免疫治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武器”,對此他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在臨床實踐中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乙肝治療不能單打獨斗,一定要集團作戰、聯合作戰,才可能攻克乙肝病毒。”王貴強建議行業專家都來探索乙肝的臨床治愈,通過核苷類素和免疫調節劑的聯合、續灌、交替治療各種組合模式,使更多的病人能夠實現臨床治愈,達到表面抗原消失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