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質譜技術的發展歷史介紹
早在19世紀末,E.Goldstein在低壓放電實驗中觀察到正電荷粒子,隨后W.Wein發現正電荷粒子束在磁場中發生偏轉,這些觀察結果為質譜的誕生提供了準備。
世界上第一臺質譜儀于1912年由英國物理學家Joseph John Thomson(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研制成功;到20世紀20年代,質譜逐漸成為一種分析手段,被化學家采用;從40年代開始,質譜廣泛用于有機物質分析;1966年,M.S.B,Munson和F.H. Field報
到了化學電離源(Chemical Ionization,CI),質譜第一次可以檢測熱不穩定的生物分子;到了80年代左右,隨著快原子轟擊(FAB)、電噴霧(ESI)和基質輔助激光解析(MALDI)等新“軟電離”技術的出現,質譜能用于分析高極性、難揮發和熱不穩定樣品后,生物質譜飛速發展,已成為現代科學前沿的熱點之一。由于具有迅速、靈敏、準確的優點,并能進行蛋白質序列分析和翻譯后修飾分析,生物質譜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蛋白質組學中分析與鑒定肽和蛋白質的最重要的手段。質譜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豐富的結構信息,將分離技術與質譜法相結合是分離科學方法中的一項突破性進展。如用質譜法作為氣相色譜(GC)的檢測器已成為一項標準化GC 技術被廣泛使用。由于GC-MS 不能分離不穩定和不揮發性物質,所以發展了液相色譜(LC)與質譜法的聯用技術。LC-MS可以同時檢測糖肽的位置并且提供結構信息。1987年首次報道了毛細管電泳(CE)與質譜的聯用技術。CE-MS 在一次分析中可以同時得到遷移時間、分子量和碎片信息,因此它是LC-MS的補充。
在眾多的分析測試方法中,質譜學方法被認為是一種同時具備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且得到了廣泛應用的普適性方法。質譜的發展對基礎科學研究、國防、航天以及其它工業、民用等諸多領域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