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制新藥“鹽酸安妥沙星”即將上市
由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發,屬國家一類氟喹諾酮類抗菌新藥
我國在新藥研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科學家歷時十余年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ZL號為ZL97106728.7)的國家一類氟喹諾酮類抗菌新藥——鹽酸安妥沙星,日前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藥證書,即將上市。
氟喹諾酮(沙星類)是目前我國抗菌藥物三大主力品種之一,市場規模達100億元左右。我國自1967年就仿制了第一代藥物萘啶酸,但在長達40多年里,一直沒有自主研發的該類新藥上市。目前臨床使用的20余個沙星類老品種,存在抗菌活性不強、代謝性質欠佳或副作用較大等缺陷,急需換代新產品。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科學家從1993年開始對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合成方法學、構效關系、成藥性等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1997年,上海藥物所申請了鹽酸安妥沙星及其系列化合物的ZL,2000年獲中國ZL局授權的化合物、合成工藝、抗菌藥用途等ZL權。
在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上海市新藥基金、“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楊玉社、嵇汝運院士及其團隊采用結構優化的策略,潛心研究左旋氧氟沙星的基因結構—藥效關系、結構—代謝特征關系、結構—毒性關系,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最終篩選出具有新化學結構的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鹽酸安妥沙星。該藥在2008年8月申報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時,獲得審評專家的高度認可,評分列為化學類新藥第一名。
“鹽酸安妥沙星也是我國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開發創新藥物的一個成功范例。”專家評論說。2001年,安徽環球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接受鹽酸安妥沙星ZL轉讓,開展Ⅰ、Ⅱ、Ⅲ期臨床研究,產研結合,加速了該藥品研發上市的步伐。
楊玉社介紹,鹽酸安妥沙星和現有藥物相比,無論是安全性還是療效,特別是藥物代謝特征具有明顯優勢。對臨床分離1080株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RSE),呈現出很強的抗菌殺菌活性。鹽酸安妥沙星與細菌作用2~4小時,即可殺滅99%以上的細菌。無論口服、皮下還是靜脈給藥,對腹腔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小鼠均有很強的保護作用,其療效優于現有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中的優良品種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
鹽酸安妥沙星有很好的安全性。在氟喹諾酮類藥物安全性重要指標——光毒性上,其毒性明顯低于現有主要產品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氟羅沙星、環丙沙星,與諾氟沙星相仿,幾乎沒有光毒性。抑制HERG鉀離子通道可能引起心電圖QT間期延長,是氟喹諾酮類藥物最令人擔心的副作用,鹽酸安妥沙星對HERG鉀離子通道電流IKr的抑制活性比臨床上最安全的左旋氧氟沙星還要弱很多,這使得該藥品具有很高的安全范圍。“與最近幾年上市的第四代氟喹諾酮類藥物普利沙星、吉米沙星、莫西沙星相比,鹽酸安妥沙星具有制造成本低、環境友好等優勢,是中國老百姓能用得起的新藥和好藥。”
I期臨床研究證明,鹽酸安妥沙星具有優異的藥物代謝性質,與最新的第四代氟喹諾酮藥物相比,它的口服劑量最低,蛋白結合率最低,半衰期最長,達20小時,每天只需服用1次,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效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II、III期臨床(943例病人參加)實驗證明,鹽酸安妥沙星治療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膚軟組織等三大系統細菌感染性疾病,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總有效率超過95%。相同的療程、相同的療效,本品用藥總量僅需1600毫克,比左旋氧氟沙星用藥總量2800毫克減少1200毫克,表現出更高的療效和安全性。
業界權威人士認為,該藥的成功研制,必將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推動我國創新藥物研究、提高民族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