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完成紫扇貝基因組測序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日前完成了紫扇貝基因組的測序和分析,這是繼蝦夷扇貝和櫛孔扇貝之后人類完成的第三個扇貝基因組測序。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春德帶領的科研團隊結合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測序方法,對紫扇貝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共獲得463.19G測序數據。科研團隊通過測序并分析發現,紫扇貝共有26256個基因,并含有40.63%的重復序列。
科研團隊通過基因組測序還發現,紫扇貝與蝦夷扇貝先聚為一支,再與其他雙殼類聚為一支,然后再與腹足綱物種聚類,同時紫扇貝與蝦夷扇貝的分歧時間為113.6百萬年前。
王春德介紹,對紫扇貝基因組的成功測序,為從分子水平解析紫扇貝及其雜交扇貝的生長、抗逆性、育性和壽命等重要性狀的決定機制及分子育種打下了基礎。
扇貝屬于雙殼貝類,作為5億年前就已出現的古老動物類群,雖歷經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至今仍昌盛并繁衍不息,其非凡的環境適應能力使之成為研究動物適應性進化的良好模型。紫扇貝是原產于南美智利和秘魯的中型扇貝,個體大,殼色優美艷麗,是當地重要的養殖扇貝品種。
2007年,青島農業大學從秘魯引進紫扇貝,并將其與我國大規模養殖的美國海灣扇貝成功進行種間雜交,培育出在生長、抗逆和壽命等方面優勢顯著的雜交一代扇貝。雜交一代扇貝體重比普通海灣扇貝提高約100%,最大個體達206克。
青島農業大學從雜交一代扇貝入手,通過多代選育,歷經十年時間,先后培育出“渤海紅”和“青農2號”等雜交扇貝新品種,大幅提升了海灣扇貝養殖的良種覆蓋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渤海紅”在山東、河北和遼寧等傳統海灣扇貝主產區的養殖面積已占據半壁江山。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