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人工耳蝸“潛水”技術 用最小創傷保最大聽力
近日,《歐洲耳鼻喉科學文獻》(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發表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教授張志鋼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首創人工耳蝸“潛水”植入技術,用最小程度的創傷保最大程度的聽力。
“截至目前,我們已為15例成年語后聾患者成功開展這項手術,保留聽力效果良好。”論文通訊作者張志鋼表示,在人工耳蝸術領域,耳蝸微結構保護、力求耳蝸創傷最小化,是最大程度保留殘余聽力、改善語后聾患者耳蝸植入效果的關鍵。
傳統手術對殘余聽力保護不夠
人工耳蝸植入是目前最為有效的聽力干預手段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報告顯示,目前有超過15億人(接近全球人口的20%)患有聽力障礙,其中有4.3億人患有致殘性聽力障礙。
作為一種人工電子裝置,人工耳蝸植入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聽覺功能。簡單來說,人工耳蝸就是替代人體自身耳蝸。但是臨床實踐中發現,大部分患者術前低頻區有部分殘余聽力,傳統耳蝸植入手術以及術后異物反應對耳蝸微結構的損傷很大,一定程度上限制語后聾患者(尤其是術前具有殘余聽力)的術后開機效果。
對此,張志鋼團隊一直致力于人工耳蝸術微創植入技術,力求耳蝸創傷最小化,最大程度保留殘余聽力,從而改善語后聾患者的耳蝸植入效果。
張志鋼表示,重視耳蝸微結構保護,可以有效保護手術患者(尤其是語后聾患者)殘余聽力的同時,還能保留未來隨著人工耳蝸技術進步,患者接受再次植入的可能。此外,目前基因治療已突顯成效,精細結構保留可能會為基因治療提供基礎。
為什么傳統手術會造成耳蝸微結構的損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教授司瑜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觀點,主要致損因素包括電鉆機械損傷和噪聲損傷、耳蝸開窗損傷、電極插入損傷、植入后異物反應以及包括術中操作導致聽骨鏈脫位、鼓膜穿孔、中耳積液或積血等在內的其他因素。
“1993年,國外學者首次提出‘柔手術’概念,即通過極其謹慎的手技巧減少耳蝸內部創傷,開創了人工耳蝸微創植入的先河。而我們團隊一直致力于人工耳蝸術微創植入技術的探索,力求耳蝸創傷最小化,最大程度保留殘余聽力。”張志鋼說。
首創“潛水”植入保最大聽力
經過多年的技術打磨和經驗積累,張志鋼團隊開創了一項“潛水”植入技術。在“人工耳蝸微創植入”探索道路上邁進重要一步。記者獲悉,該新技術采用最佳的圓窗植入路徑,根據“柔手術”原則,在耳蝸開窗前充分沖洗術腔并止血。
在手術過程中,團隊會在鼓竇入口處外接低流量激素(地塞米松)灌注系統,保持液體持續灌注,使術區結構清晰度放大約1.3倍;切開圓窗膜時,內耳開放在靜水壓相同的灌注液體,避免瞬時壓力改變或淋巴液丟失造成內耳創傷;液體緩沖,避免耳蝸開窗時骨粉、血液落入內耳。
而電極則以“潛水”的方式,輕柔、緩慢地從開窗口“潛入”鼓階,“游走”在外淋巴液中,減少電極摩擦力,避免損傷內耳精細結構。在電極植入過程中,還會持續灌注糖皮質激素,保護殘存毛細胞,并減輕植入后炎癥反應。
“團隊在新技術通過科學、嚴密的動物實驗,證實了‘潛水’植入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團隊通過反復的對比、改進,明確了‘潛水’植入的最佳參數。”該研究的重要參與者司瑜表示,目前,人工耳蝸“潛水”植入技術已成功應用于15例成年語后聾患者。
據介紹,該手術中神經反應遙測結果良好、監測患者面神經功能良好,神態及肢體反應未見異常;術后患者均沒有出現面癱、腦脊液漏、眩暈、耳鳴等并發癥,耳蝸位X線片示電極位置良好。術后1月開機率100%,患者自訴適配度良好,“聽聲柔順,非電流脈沖聲”,言語分辨率50%以上,日常生活交流正常,回歸社會。
未來,張志鋼團隊將進一步開展臨床隊列研究,探究“潛水”技術對內耳結構和殘余聽力保護機制,為這一新型人工耳蝸技術的臨床應用和推廣提供強有力的詢證醫學證據,為人工耳蝸術后殘余聽力的保留提供新策略。
-
科技前沿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產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