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龍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新冠病毒研究新成果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已有多種新冠肺炎疫苗用于人群預防性接種,有效控制了中重型發病率。然而,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的出現增強了病毒傳染能力并導致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血漿、已研發的中和抗體甚至一些疫苗產生的保護性抗體產生耐性,發生突破性感染。因此,針對新冠病毒多種突變株研發新型的廣譜性抗體藥物十分必要。
近日,由黃愛龍教授牽頭,新冠病毒應急攻關團隊在金艾順教授帶領下,分別與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BSL-3實驗室、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研究組和武漢病毒研究所張波研究組多學科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Potent 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with protective efficacy against newly emerged mutational variants”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靶向新冠病毒野生型的超強有效中和抗體,對α突變株和β突變株等目前流行的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依然表現出強勁的中和能力。文章詳細闡述了這些超強中和抗體的抗病毒活力,并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超強中和抗體潛在的抵抗突變株逃逸的中和作用機制。
經過黃愛龍教授、金艾順教授等重慶醫科大學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共獲得超過209株的RBD特異性抗體,鑒定出超過100余株的假病毒中和性抗體,其中中和活力最強的3個抗體(58G6、13G9和510A5)對目前常見的多種假病毒或活病毒突變株,包括B.1.1.7(α)株和B.1.351(β)株表現出超級強效的中和能力,體內發揮強大的阻斷性保護作用,展現出巨大的潛在臨床應用價值。
冷凍電鏡結構解析發現其中2株抗體(58G6和13G9)與S蛋白三聚體上的 “up”狀態的RBD完全結合;58G6結合于RBD的S445-463和S470-495空間結構區域,13G9僅結合S470-495空間結構區域,這些結構分析結果闡釋了我們的中和抗體對突變毒株耐性的潛在機制,也為后期抗體藥物應用和突變毒株抵抗中和抗體機制提供理論依據。
綜上,該項目研究團隊發現了對新冠病毒多種突變株具有廣譜中和活力的超強抗體,在體內體外實驗中證明了其具有強效保護作用,另外還成功解析了中和抗體耐受突變株的潛在作用機制,這些中和抗體對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突變株的防治具有轉化應用的潛在價值。
該研究團隊發現的中和抗體得到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團隊協助鑒定。同時,獲得美國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和Coronavirus Immunotherapeutics Consortium (Supported by the COVID-19 Therapeutics Accelerator, a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Wellcome and MasterCard initiative)協助評價。
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以后,黃愛龍教授帶領團隊第一時間啟動了新冠病毒應急攻關,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藥物研發課題組迅速搭建了抗體篩選技術平臺。該平臺提高了篩選有效的中和抗體候選藥物的工作效率,僅6天就能篩選到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極大的縮短了篩選時間,為今后抗體藥物和試劑研發提供了高效技術平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
重慶醫科大學博士后李婷婷、王應明、助理研究員韓曉建,復旦大學博士后谷陳建、南京大學與上海科技大學共同培養博士生郭航天以及武漢病毒研究所張化俊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教授、金艾順教授、復旦大學謝幼華教授、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研究員和武漢病毒研究所張波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目得到重慶醫科大學新冠病毒應急攻關項目資助。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
-
科技前沿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