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腦脊液實驗室檢查
當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感染、外傷或腫瘤時,可引起腦脊液性質、成分和量的改變。腦脊液實驗室檢查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療效及預后觀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一般性狀檢查
(一)顏色
正常腦脊液為無色透明的液體,在病理情況下可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1.紅色
見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室出血,但需要與穿刺損傷導致的出血鑒別。
蛛網膜下腔出血:三管試驗均勻血性,靜置不凝固,離心后上液黃色,鏡下多見皺縮紅細胞。
穿刺損傷出血:三管試驗初為血性,逐漸變淡轉為無色透明,離心后上清為透明水樣,鏡下紅細胞形態完整。注意:有時也可見到部分皺縮紅細胞,是由于腦脊液滲透壓較血漿高,當血液與腦脊液混合時,紅細胞可發生皺縮。
2.黃色
(1)見于陳舊性出血,腦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后5-6小時紅細胞破壞可逐漸產生黃變,48小時明顯,3周后消失。
(2)腦脊髓腫瘤所致腦脊液滯留時,可呈黃色透明的膠凍狀。
(3)嚴重黃疸患者的腦脊液也可呈黃色。
3.米湯樣
見于各種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腦膜炎,由于白細胞增多所致。
4.綠色
主要見于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引起的腦膜炎。
5.褐色或黑色
見于侵犯腦膜的中樞神經系統黑色素肉瘤。
(二)透明度
正常情況下,腦脊液清澈透明。當腦脊液中含有較多的細胞、細菌、蛋白等時,腦脊液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混濁。
1.化膿性腦膜炎:白細胞數大量增加,腦脊液呈白色膿性混濁。
2.結核性腦膜炎:白細胞數重度增加,腦脊液呈毛玻璃樣混濁。
3.病毒性腦膜炎、乙型腦炎、隱球菌性腦膜炎、腦腫瘤等病變時,可以沒有明顯的改變或微濁。
(三)凝固性
正常時腦脊液靜置24小時后不會形成薄膜或發生凝固。腦脊液形成薄膜或凝塊與其所含的蛋白質,特別是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有關,當蛋白含量大于10 g/L時,可出現薄膜或沉淀。病理狀態下,血腦屏障遭到破壞,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進入腦脊液,抽出的腦脊液靜置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凝固。
1. 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靜置12-24小時后,其表面有纖細的網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查結核分枝桿菌,陽性檢出率高。
2. 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靜置1-2小時后,可出現薄膜、凝塊或沉淀。
3.蛛網膜下腔梗阻或脊髓腫瘤時:梗阻遠端的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放置后可呈黃色膠凍樣凝固。
二、生化檢查
(一)蛋白定性
腦脊液中的球蛋白與苯酚結合, 可形成不溶性蛋白鹽而下沉,產生白色渾濁或沉淀,稱為潘氏試驗,又稱為蛋白定性試驗。正常時多為陰性。腦組織和腦膜疾患時常呈陽性反應,如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神經梅毒、脊髓灰白質炎、流行性腦炎、多發性硬化等。腦出血時多呈強陽性反應,如外傷性血液混入腦脊液中,亦可呈陽性反應。
陰性(-):清晰透明,不顯霧狀。
極弱陽性(±):微呈白霧狀,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陽性(+):為灰白色云霧狀。
陽性(++):為白色渾濁。
強陽性(+++):為白色濃絮狀沉淀。
最強陽性(++++):為白色凝塊。
(二)蛋白定量
腦脊液中的蛋白質來源于血漿和自身合成,正常含量約為血漿濃度的0.5%,約為0.15-0.4 g/L。腦脊液蛋白含量與年齡有關,正常兒童腦脊液蛋白含量0.1-0.2 g/L,50歲以上者為0.3-0.4 g/L。一般而言,腦脊液總蛋白不超過0.4 g/L為正常范圍。
腦脊液中蛋白質升高主要見于:
1. 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感染導致血腦屏障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蛋白進入腦脊液,見于腦膜炎(其中化膿性腦膜炎蛋白增多最明顯,結核性腦膜炎為中度增加,病毒性腦膜炎為輕度增加)、流行性乙型腦炎(蛋白輕度增加)。
2.出血性腦血管病:見于顱內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3. 蛛網膜下腔梗阻及顱內占位性病變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見于髓外腫瘤導致的椎管阻塞、腦腫瘤等。
腦脊液中蛋白減低多見于低蛋白血癥。
(三)葡萄糖含量
腦脊液中的葡萄糖主要來自血糖,含量約為血糖的60%, 其含量主要受血糖濃度、血腦屏障的通透性、腦脊液中糖被酵解的程度等方面的影響。正常腦脊液中葡萄糖濃度因年齡不同有所區別,成人正常為2.5-4.5 mmol/L。
腦脊液中葡萄糖減低主要見于:
1.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如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等,由于細菌或破壞的細胞釋放葡萄糖分解酶,使葡萄糖消耗,糖含量減低。其中化膿性腦膜炎糖下降最明顯,結核性腦膜炎糖減少不如化膿性腦膜炎顯著,出現在中晚期;病毒性腦膜炎葡萄糖多為正常。
2.顱內腫瘤:癌細胞代謝活躍,可將葡萄糖迅速酵解。
3.各種原因引起的低血糖癥如胰島細胞瘤、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過量等均可致腦脊液糖含量降低。
腦脊液中葡萄糖升高見于:
1. 中樞神經系統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某些病毒性腦膜炎等,腦脊液糖含量可輕度增高。
2. 腦室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其原因可能是血糖含量高于腦脊液糖的含量,血液進入腦脊液,可使糖含量增高;或血液刺激下丘腦、丘腦室旁核,導致腦脊液糖含量增高。
3. 急性顱腦外傷、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性腦病、感染中毒性腦病、彌漫性腦軟化等,常累及丘腦下部,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增高,繼而腦脊液中葡萄糖增高。
4.糖尿病和高糖輸液時:患糖尿病時血糖增高,而腦脊液中葡萄糖也隨之增高。靜脈注射大量葡萄糖后,血糖和腦脊液中葡萄糖也增高。靜脈輸入葡萄糖后,血和腦脊液中葡萄糖的平衡約需1-2小時,對此類患者需同時測定血糖,以資對比。
5. 早產兒和新生兒因血腦屏障通透性較高,腦脊液中葡萄糖也可增高,并無病理意義。
(四)氯化物
腦脊液中蛋白質的含量少,為了維持腦脊液和血漿滲透壓的平衡,腦脊液氯化物的含量約為血漿的1.2-1.3倍,成年人為120-132 mmol/L,兒童為111-123 mmol/L。
臨床中,腦脊液氯化物降低較有意義,往往與糖降低同步發生,見于:
1.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結核性腦膜炎時,腦脊液氯化物顯著降低,常低于110 mmol/L,化膿性腦膜炎及真菌性腦膜炎時亦可降低,病毒性腦膜炎、乙型腦炎及脊髓灰質炎基本正常。
2.低氯血癥時腦脊液氯化物含量減低,當腦脊液氯化物低于85 mmol/L時,有可能導致呼吸中樞抑制,應積極處理。
腦脊液氯化物含量增高可見于尿毒癥、呼吸性堿中毒等。
(五)酶學檢查
正常情況下,腦脊液中一些酶的含量是很低的,在某些疾病時其含量升高有一定意義。
腦脊液中乳酸脫氫酶升高可見于細菌性腦膜炎、腦積水、癲癇、癡呆、腦腫瘤、肌萎縮側索硬化等。細菌性腦膜炎時腦脊液的乳酸脫氫酶含量明顯增高,治療效果欠佳的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乳酸脫氫酶無明顯降低甚至進一步增高,因此測定腦脊液乳酸脫氫酶的變化可作為判斷化膿性腦膜炎療效和預后的指標。
三、細胞學檢查
正常人腦脊液中無紅細胞,僅有少量白細胞,成人白細胞計數為:(0-8)×106/L,兒童為(0-15)×106/L,以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兩者之比約為7:3,偶見內皮細胞。
白細胞計數達(10-50)×106/L為輕度增加,(50-100)×106/L為中度增加,200×106/L以上為顯著增高。
顯微鏡檢查細胞計數增多見于:
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1)化膿性腦膜炎:細胞數明顯增加,數千×106/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2)結核性腦膜炎:細胞數中度增加,不超過500×106/L,發病初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數天后迅速下降轉變為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的特點是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同時存在。
(3)病毒性腦炎、腦膜炎:細胞數輕度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
(4)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細胞數中度增高,以淋巴細胞為主。
2.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性疾病: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細胞為主。
3.腦寄生蟲病時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
4.腦室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見大量紅細胞和明顯的中性粒細胞增高,出血2-3天后可發現含有紅細胞和含鐵血黃素的吞噬細胞。
四、細菌學檢查
將腦脊液直接涂片或離心沉淀后取沉淀物制成薄膜涂片行革蘭染色及抗酸桿菌染色鏡檢。
1.懷疑為化膿性腦膜炎,做革蘭染色后鏡檢。
2.懷疑為結核性腦膜炎時,將腦脊液靜置24小時后若有薄膜形成,將此薄膜涂片做抗酸染色鏡檢。
3.懷疑為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做印度墨汁染色鏡檢。
-
技術原理
-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