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浙大研發高韌性混凝土 基因編輯番茄可高效生產辣椒素

    2019.1.15

      加拿大氫強度繪圖實驗望遠鏡(CHIME)取得了自2017年9月落成以來的第一個重量級成果:探測到13個全新的快速射電暴,其中1個為重復信號。

      相關論文的兩篇論文同時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Nature)上。

      快速射電暴(FRB)就是一種物理起源尚不明確的銀河系外射電束,持續時間通常只有幾毫秒。一個持續5毫秒的明亮射電暴在2001年8月抵達澳大利亞的Pakes望遠鏡,但直到2007年才被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天文學家鄧肯·福利莫(Duncan Lorimer)確認為一種新的天體物理信號,而非設備故障。

    圖片.png

      此次新發現的重復快速射電暴被某自媒體嫻熟地訛傳為來自外星生命,將重復且較低頻的信號強行理解為非自然現象,忽略快速射電暴能量級大小,又將幾次快速射電暴來源舉例牽強附會理解為外星文明正在接近,忽略它們來源方位的迥異。

      引導性的揣測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一時間讓人認為“第五類接觸”(即與外星文明建立聯系)似乎即將到來,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隨后以學術專家及知識分子為首對此訛傳進行辟謠和正確解讀,最終造謠文被平臺刪除,令人極度舒適。

      目前,學界對新發現的重復快速射電暴并沒有確定的結論,合理的猜測有5種: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兩顆中子星合并、快速旋轉中子星坍塌成黑洞、黑洞,而外星生命是其中可能性最小的一種,嚴謹來說目前只是不排除會是地外生命的可能。

      菲爾茲獎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逝世

      #數學

      當地時間2019年1月11日,英國皇家學會在一份簡短的聲明里宣布該會前主席、89歲的數學大師邁克爾·阿蒂亞去世。

    圖片.png

      2018年9月24日,阿蒂亞如約在德國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介紹了他對黎曼猜想的證明。不幸的是,他的證明未能得到同行公認,也沒有在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早在2016年他曾宣布解決另一個數學難題,同樣未獲公認。

      如果說有誰的去世稱得上“帶走了一個時代”,阿蒂亞就具有這樣的影響力。阿蒂亞的貢獻跨越多個領域,對幾何、 拓撲、 數學物理等領域都影響深遠。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與數學家伊薩多·辛格1963年證明的指標理論,以及與弗里德里希·希策布魯赫合作提出的拓撲K理論——阿蒂亞將這兩大理論稱為“一枚硬幣的兩面”。

      指標理論以阿蒂亞和辛格的姓氏命名,并為他們帶來了數學界的殊榮:阿蒂亞獲得了1966年菲爾茲獎,阿蒂亞和辛格共同獲得了2004年的阿貝爾獎。

      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私下曾認真表示,如果20世紀舉出兩個最偉大的數學定理,那么其中之一應該是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另一個是由安德魯·外爾斯證明的費馬大定理。

      中科院“脫單研究”發上《Science》

      #生物

    圖片.png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生態學研究組陳嘉妮等人證明,能靠聰明和技巧解決問題的雄性鸚鵡,更容易獲得雌性的青睞。此項研究論文成果發表在1月11日一期的《科學》雜志上。

      這是一場為虎皮鸚鵡們設計的擇偶實驗。外表、財富、技能哪一個對雌鸚鵡擇偶影響更大?

      在人類看來,這些雄性鸚鵡的外表差別不大。但鸚鵡們顯然有著自己的審美體系。雌鸚鵡起初更愛和外表優秀的雄鸚鵡交流。然后,研究人員將沒有吸引力的雄鸚鵡移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特訓”。特訓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培養它們獲取食物的能力。

      培訓分為初級班和進階班。初級班的食盒是一只培養皿,只要掀開蓋子就能拿到食物;進階班的食盒則是經過特殊設計的,需要揭開蓋子、打開門、拉出抽屜才能吃到東西。

      接受了訓練的雄鸚鵡在雌鸚鵡面前有條不紊地打開了食盒,另一邊,靠外表就贏得異性青睞的雄鸚鵡,卻束手無策。這一次,雌鸚鵡們明顯增加了和培訓組鸚鵡接觸交流的時間。

      據介紹,這篇榮登《科學》雜志的研究,花掉的經費還不到2萬元。買鸚鵡、養鸚鵡就是大頭開支了。

      此外,這種不涉及分子機理的宏觀行為生態學研究,通常很難問鼎頂級期刊。至今中國只有兩篇這樣的論文,上一次是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學家發現蜘蛛“吃奶”的研究。

      浙大研發高韌性混凝土

      #土木

    圖片.png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徐世烺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高韌性纖維混凝土材料,具有高韌、控裂、耐久的特性,拉伸變形能力可高達普通混凝土的800倍。這項成果于8日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脆性大、易開裂是普通混凝土的天然屬性。”徐世烺說,混凝土廣泛應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用量更是高居世界前列,混凝土裂縫會降低大型工程壽命,造成大量經濟損失,甚至引發重大安全事故。

      “我們的發明從材料性能方面徹底解決了混凝土強而不韌、脆性易裂的根本缺陷。”徐世烺介紹,高韌性混凝土極限抗拉應變最高可達8.4%,這個數值比普通混凝土高出800倍。與普通砂漿、混凝土容易脆性斷裂的特性不同,高韌性混凝土最大裂縫寬度遠小于0.1mm,滿足嚴酷條件下的耐腐蝕耐久性要求。

      科研團隊還對包括材料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結構性能在內的指標進行大規模系統性測試。結果顯示,高韌性混凝土變形能力和強度綜合性指標比國際上最好的數據分別超出70%和60%。

      目前,高韌性混凝土已經實現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并在浙江新嶺隧道、常山港特大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得到應用。

      基因編輯番茄可高效生產辣椒素

      #生物

    圖片.png

      巴西維索薩聯邦大學的阿古斯丁·澤斯哥恩(Agustin Zs?g?n)和他的團隊在近期出版的《植物科學趨勢》中表示,像CRISPR/Cas9這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喚醒”番茄中休眠的辣味基因。

      大約1900萬年前,辣椒和番茄同屬于一個祖先,兩者體內都藏有辣味基因。后來番茄中的辣味基因漸漸休眠,番茄也進化成如今的酸甜口味。

      此項研究的意義主要在于獲取辣椒素。辣椒素是辣椒的活性成分,正是這種化合物讓我們吃辣椒時產生“火辣辣”的灼燒感。番茄比辣椒易種植且產量高,辣味番茄的出現將為人們提供獲取辣椒素的新來源。

      辣椒素具有相當的實用價值,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也有鎮痛、麻醉等功效,還可用作海洋防污涂料,作為海洋生物的驅趕劑。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辣椒和胡椒中的辣椒素能夠起到降血壓和血膽固醇的功效,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心臟病。

      65歲以上老人最易分享假新聞

      #社科

      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共同研究指出,年長者最容易在網絡上分享假新聞,尤其是超過65歲的老年人,傳播假新聞的數量是未滿30歲的成年人的7倍。研究中還指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人分享假新聞的比例較民主黨多一成左右。

    圖片.png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該結果已經發布在最新一期的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會分享假新聞的被調查者比例并不高,僅占受試人群的8.5%左右——盡管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在2016年大選的最后幾周閱讀或點擊了至少一篇后來被證明是假新聞的報道,但是顯然大多數人并沒有分享這些鏈接。這其中,年輕人最不容易傳播假新聞,18至29歲受試者中僅3%會傳播假新聞,而65歲以上年長者中有11%會這么做。

      雖然11%似乎并不是很高的比例,但是如果以數量來計算,超過65歲長者分享的假新聞的數量是45歲至65歲人群的2倍,更是18至29歲人群的7倍,其他對于假新聞傳播率的影響因素,包括意識形態、黨派立場、宗教、性別、收入等原因的影響,都沒有年齡來的重大。

      研究人員推測,可能老年人接觸網絡時間較晚,缺乏相關的媒介素養,而且年歲過高或導致認知能力下降,更容易被假新聞蒙蔽。

      陜西神木礦難致21人死亡

      #事故

      2019年1月13日凌晨6時50分,陜西省神木市百吉礦業李家溝煤礦(下稱百吉礦業)“1.12”重大事故中,被困井下的最后2名工人被找到,均已遇難。經核查,當班入井礦工共87人,事故發生后66人安全升井,21名被困人員全部遇難。

    圖片.png

      在一年前,涉事煤礦陜西百吉煤礦,就因為安全不過關出現在“責令停產停建整改”的煤礦列表中。除了追問事故原因是否與涉事煤礦“病灶”未除有關,另一個可能的季節性因素也值得重視。

      近些年煤炭價格雖然整體上處于低迷狀態,但季節性的市場“小陽春”依舊存在,譬如冬季到來,煤炭市場需求進入旺季。而據榆林煤炭交易中心消息,就在事發前幾天,當地十余家煤礦繼續上調價格,末煤均價上漲10元/噸,“這是新年以來第二輪集體上調,部分煤礦銷售火爆,當地煤炭市場整體供應偏緊”。

      結合當地煤炭市場的這種具體走勢,這次事發煤礦是否存在盲目擴大生產或違規加班加點的情況,繼而導致事故發生,讓人聯想。

      煤炭生產的黃金年代雖已經遠去,然而煤炭安全生產網依然沒有得到足夠加固。據全國煤礦安全基礎建設推進大會透露的數據,截至去年7月8日,2018年全國煤礦事故數達130起,同比增加24起、上升22.6%。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