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白春禮:追憶恩師唐有祺先生

    2022.11.23

      2022年11月8日,驚聞恩師唐有祺先生仙去,至感悲痛。先生之諄諄教誨,言猶在耳,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數日已過,仍不能釋懷,撰以此文,緬懷恩師,以寄哀思。

      師恩難忘,情誼永存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我就有這樣的幸運。我是“文革”后的第一屆研究生,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讀碩士和博士,唐有祺先生是我的導師。

      化學所成立于1956年,建所時邀請唐先生兼職開展結構化學研究工作,并聘任先生為兼任研究員。先生利用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化學所兼職的條件和優勢,與陸學善先生等一道,將3個單位的人力物力結合在一起,建成了新中國首個X射線結構測定實驗室,在嚴峻的條件下開啟了中國的結構化學研究,測定了中國第一批晶體結構,為新中國培養出一批結構化學人才,其中就包括我在化學所的另一位指導老師傅亨研究員。

      當時,我的專業課程都是在北京大學上的,基礎課程中的英語和政治課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上,兩個學校學分互認。唐先生親自為我們講授《群論》《對稱性原理》《統計力學及其在物理化學中的應用》等課程。由于先生學識淵博,數理功底扎實深厚,授課時立意深刻、見解精辟,學生都很愛聽他的課。

      記得那時我和物理所的解思深等人,經常一起騎著自行車從研究生院到北京大學聽課。這個時期,唐先生也經常騎一輛小輪自行車到化學所開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唐先生指導下,我讀博期間,在有機分子結構和性能、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EXAFS)等研究方向先后發表了17篇科研論文,其中有3篇發表于《中國科學》雜志。那個時候大家還不太往國外投文章。

      當時寫論文還是很辛苦的,我的碩士論文完全是手寫的,所有晶體結構圖都是手繪的,有時候一張圖需要畫好幾天才能完成。寫博士論文時稍微好些,是用打字機打在蠟紙上,然后油印出來,裝訂成冊。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每篇論文唐先生都會仔細核改,認真指出其中不夠嚴謹的表述。先生對科學研究的熱忱和一絲不茍的態度深深感染著我,使我終身受益。1985年3月,我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答辯委員有唐有祺、柳大綱、徐光憲、梁棟材、梁敬魁5位學部委員,還有化學所時任所長朱麗蘭(后曾任國家科委主任、科技部部長等職務)等。最后,答辯委員會對我的學位論文給予了“優秀”的認定。

      唐先生畢業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師從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杰出化學家鮑林(Linus Pauling)。我博士畢業后,先生推薦我去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后和訪問學者,還介紹我認識了他在美國的一些朋友、同事。

      1986年,唐先生訪問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他作報告,先生用英文講中國晶體力學和結晶化學方面的研究進展,吸引了大量聽眾,我當時也在現場,印象非常深刻。加州理工學院對先生的來訪非常重視,特意安排他住在鮑林先生住過的房間。若干年后,我擔任中科院院長期間訪問加州理工學院,也被安排住在這個房間。

      畢業后,每年春節我都會看望先生,數十年不曾間斷。2021年3月,聽聞先生在家不慎摔倒住院,當即想去探望,然醫院告知,因疫情原因不能探視。后聞經過專家會診,先生病情逐漸穩定,遂放心。2022年春節,我數次請中科院學部工作局的同志幫助聯系,希望能夠到醫院探望先生,均因疫情被拒,未成想竟成終生遺憾。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唐有祺先生對學生的教育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先生要求學生“基礎要打得好,要寬厚,并能深入到某一專題中去,做出點新東西或學問來”,還告誡學生“對學問來說,沒有深度,就談不到廣度;而在學問深處,各個學科之間盤根錯節,才出現了真正可取的廣度”。這些教育理念深深地影響著我。

      唐先生于1951年克服重重困難,為沖破美國封鎖繞道歐洲回國的事跡一直深深感染著我。1987年,我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噴氣推進實驗室做完博士后工作,面臨繼續留在國外,還是回國工作的選擇,當時國家層面還沒有針對海外留學人員的人才計劃,接收單位也不提供任何科研經費支持,沒有課題組、沒有房子,和現在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先生鼓勵我回國,把我在國外的工作在國內開展起來,填補國內研究的空白。

      唐先生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師母張麗珠是中國著名婦產科醫學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創始人、生殖醫學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締造者,被譽為“神州試管嬰兒之母”。記得每年春節,我和夫人去先生家里拜年,先生除準備好茶點之外,還準備好相機,親自給我們照相,留下了很多溫馨而美好的畫面。先生的女兒唐昭華恢復高考后于1978年考取大學,由于“文革”期間學習受了一定影響,先生還曾親自輔導女兒功課。后來唐昭華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我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后的時候,我們兩家人在洛杉磯經常見面。

      2020年7月,先生迎來百歲壽辰時,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張麗珠的名義設立“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用于獎勵和支持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醫學部的優秀學生。我為先生奉上一幅“高山仰止”題字,以表達對先生的敬仰和祝福。

      一代宗師,高山仰止

      唐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他憑借跨越物理、化學、生物學、數學等多學科的豐富知識,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態勢和科學技術前沿,勇于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為我國眾多學術領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先生發表了首批晶體結構和結構化學論文,澄清了困擾化學界多年的共振論本質問題,為我國晶體化學和結構化學作出了奠基性貢獻。

      先生引領開展了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工作,首次應用分子置換法成功測定了胰蛋白酶與Bowman-Birk型抑制劑復合物系列的立體結構,帶動了我國生物大分子結構和生命過程化學問題的研究,推動了我國化學與生物交叉研究的發展。

      先生深入開展了石油化工催化劑的研制以及活性組分在載體表面分布規律的研究,使結構研究從體相拓展到表面;編著《化學動力學和反應器原理》。相關原創成果在催化劑、吸附劑等重要工業領域廣泛應用,推進了化學與化工的協同發展。

      先生高瞻遠矚地提出建設我國分子工程學學科的倡議,制定了通過研制功能體系帶動學科建設,以功能為導向,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結構設計與施工,探究貫通功能、結構、制備的原理,分片建設新學科的發展戰略。這一科學思想極大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先生還大力拓展國際交流合作。1978年他率團去波蘭華沙參加第十一屆國際晶體學大會,使我國進入國際晶體學聯合會。擔任該會副主席后,先生為北京贏得了1993年第十六屆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大會的舉辦權,開創了我國舉辦大規模國際學術會議的先河。

      在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和教學生涯中,先生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等榮譽和獎勵,并長期無私育人,提攜后學,為我國化學界和晶體學界培養造就了一批棟梁骨干之材,成為中國科學界的重要領路人。

      有幸在先生門下求學,我不僅得到了先生在學術上和生活上的悉心指導和關愛,更切身感受到先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以及義無反顧、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懷,這是我們前進的指引和動力,也是中國化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惟愿先生在天之靈得以安息!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原院長)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