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創新檢測技術,助力臨床精準診斷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1年9月27日-29日,第十九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 2021)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為推動標記免疫分析領域的發展,為國內外同行提供充分交流的平臺,2021 年 9 月 29日,BCEIA 2021學術報告會標記免疫分析分會舉辦了主題為“創新融合,精準診斷”學術報告會,報告圍繞精準診斷新檢測技術、新檢驗指標臨床驗證轉化、檢驗質量控制、檢驗參考物質及溯源”4個專題方向,邀請了10余位國內標記免疫領域權威專家,針對前沿熱點領域的研究重點進行了學術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會議支持媒體,將全程為您帶來精彩報告。
標記免疫分析分會會議現場
大會伊始,北京免疫學會理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生化科主任顏光濤研究員為標記免疫分析分會致辭。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主席 顏光濤研究員
顏光濤在致辭中表示:BCEIA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學術會議是我國最著名的一個學術大會之一,至今已經舉辦了19屆,對我國的分析化學,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以及他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和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國家上述專業的人才的培養和技術進步,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在這個平臺上經歷了六年的歷程,檢驗專家臨床專家和分析化學的專家,在這個平臺上互相交流,學習溝通,已經對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非常高興各位專家教授來到我們標記免疫分論壇,共同討論和交流新技術,新業務的進展,在一個這個平臺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增進友誼。為今后良好的合作打下基礎。最后,預祝我們標記免疫分析分論壇會議取得成功,預祝各位代表和參會嘉賓開會順利,收獲良多。也希望今后更多的青年積極參加和支持我們的論壇。
BCEIA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分會學術會議首先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敬華主任醫師主持。
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檢驗科原主任 敬華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主任 張國軍教授
報告題目:一種新型缺血性卒中標志物(ACS)化學發光法及開發臨床評價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疑難重癥,目前主要依靠CT及MRI進行診斷,舊診斷方式具有局限性,為尋求兼顧敏感性和特異性的血清學標志物, ASC(凋亡相關斑點樣蛋白)檢測技術應運而生。缺血性腦卒中,炎性小體有6種,其中NLRP3尤為重要,炎性信號蛋白——ASC,可觸發炎性反應,并促進細胞焦亡。
張國軍表示:ASC作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一種新型生物標志物,從ASC目前主要檢測方式到ASC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意義,ASC磁微粒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正在逐步開發,項目通過鄰里審批ZL申報,性能數據指標更能解釋臨床評價,在臨床試驗中,獲得了相應的進展,后續將進一步分析ASC蛋白含量與梗死灶大小是否具有相關性,以及進一步評價及改良試劑盒的性能。顏光濤對蛋白免疫充滿期待,并表示通過對特異性蛋白的研究和開發,可以更好地預防人類疾病,甚至能迅速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報告后,敬華表示:目前腦卒中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和體征加上腦核磁(MR)或腦CT,但是對于極小的缺血灶仍然難以發現,抽取腦脊液檢查具有創傷性且有一定風險,因此,研究一種高度敏感的血液診斷標志物具有重要價值,可以協助臨床診斷并作出早期風險預警以及恢復期隨訪評價。張主任經過查閱大量文獻,遴選出血液中的凋亡相關斑點蛋白(ASC)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生物標志物進行重點研究,首先建立了敏感性高、檢測速度快的化學發光檢測方法,然后用此方法檢測了167例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和238例健康對照的血清中的(ASC)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兩者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高度顯著性差別,初步認為可以用于腦卒中的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評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建議對該項目進行進一步的多中心聯合研究,尤其是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檢測,進行5年甚至10年的隨訪,對該項目在缺血性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的預警價值,從而給予早期干預,防止或延期發生腦卒中,以更好造福患者。
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葉棋濃研究員
報告題目:腫瘤糖代謝基因表達控制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癌癥患者需要大量的氧來使腫瘤細胞進行代謝,葡萄糖代謝是癌癥腫瘤細胞最重要的代謝過程之一,包括葡萄糖的厭氧化、戊糖磷酸途徑、三羧酸循環、糖異生和糖原合成。在惡性腫瘤轉化過程中,糖代謝的重編程為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提供了能量和物質支持。與正常細胞相比,腫瘤細胞葡萄糖攝取水平升高,需氧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徑通量增加,三羧酸循環異常,糖異生水平下降。葉棋濃表示,腫瘤細胞通過HIF-1、c-Myc、p53等轉錄因子調控糖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腫瘤細胞糖代謝有三種方式:一是基因轉錄調控,二是基因轉錄后水平調控(阻止mRNA表達),三是調控基因翻譯后的修飾表達。其中,溶酶體降解mRNA降低PKM2活性,從而改變PKMM2對腫瘤細胞的基因表達能力。SIX1是腫瘤診斷和治療的候選靶標,通常是兩條或者多條,通過磷酸化降解,降低了糖焦化的能力。
敬華表示,葉教授首先報告了近年來腫瘤糖代謝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是腫瘤細胞的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徑增強,使ATP生成增加,三羧酸循環異常以及糖異生降低等糖代謝異常,已經發現了這些糖代謝異常途徑的調控基因。葉教授報告了他的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發現SIX1是腫瘤糖酵解增強的關鍵轉錄因子,對該基因進行修整可能成為腫瘤治療的候選靶標,葉教授的研究成果在腫瘤基因治療方面具有開拓性意義,有可能成為未來腫瘤治療的有效途徑。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檢驗科主任 劉向祎教授
?報告題目:新型質譜技術在臨床檢驗實踐
劉向祎報告指出:核酸很脆,電離過程容易碎片化,在基質,靶板,儀器參數設置、原始數據處理及結果呈現方式等都要針對核酸的特性進行優化,才能有效地用MALD1— TOF核酸質譜進行核酸檢測。該技術具有分子量檢測準確性高、靈敏度高,無需熒光標記,多重基因位點檢測等特點優勢,質譜檢測技術可檢測遺傳性耳聾基因、老年性黃斑變性( AMD )相關基因等。劉向祎表示MALDI — TOF可處理SNP / Indel 基因分型、基因融合、染色體結構變異、 DNA 甲基化分析、基因拷貝數變異等多樣化基因變異類型;藥物基因組學、腫瘤精準診治、遺傳病篩查、病原體多重檢測及耐藥分析、病毒分子分型等臨床應用豐富。
敬華討論到:新型質譜技術在臨床檢驗的實踐質譜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劉主任給我們介紹了質譜技術在核酸檢測中的應用,核酸作為非蛋白類物質,普通的質譜儀是無法完成的,這是一種新的質譜技術,他是基因擴增技術和質譜技術的完美結合,劉主任給我們介紹了該技術的關鍵點,比如核酸引物的選擇以及擴增的重要性。劉主任使用毅新博創研發生產的國產飛行時間質譜儀,對耳聾基因和老年黃斑病變基因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方面進行了臨床應用研究,具有精準、快速、高通量的優勢,認為該技術將為臨床核酸(基因)檢測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標記免疫分析分會議接下來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主任崔麗艷 主任醫師主持。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主任崔麗艷 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醫學檢驗中心主任 周洲
報告題目:高敏肌鈣蛋白檢測性能評價
1990—2017年中國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逐年增加,其中,心血管病死亡數快速上升,具有負擔大、危險因素多的特點。肌鈣蛋白是診斷心肌損傷的必要標志物,周洲表示,高敏肌鈣蛋白具有極度敏感性,檢測該蛋白可對心肌損傷進行風險評估,檢測結果顯示為診斷界值。Hs-cTn能檢測更早的心肌梗死,cTn超過99thURL,有變化則為急性心肌損傷,反之為慢性,精密度非常重要,但具體的變化需要臨床經驗進行判斷。LoB,LoD可檢測最低cTn濃度,LoQ在變異系數20%時檢測cTn濃度。檢測過程中,男性和女性人群分開,一般情況下,女性的數據指標更低。建議POCT和cTnT診斷數值和國家實驗室結果進行比對。
青島市海慈醫院檢驗科及中心實驗室主任 宗金寶
報告題目:流式細胞術在淋巴細胞亞群及細胞內外細胞因子檢測的臨床應用
細胞因子檢測包括流式細胞術和磁性熒光編碼微球。宗金寶在報告中表示,流式細胞術是檢測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內細胞因子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手段。全自動前處理儀的技術突破,解決了大部分實驗室研究人員時間和人力難題,國內全自動流式細胞儀只能做6次分析,有待發展,國外先進的產品已達到10次。流式細胞術也可以檢測細胞外細胞因子,未來主要進行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亞群的檢測。流式熒光技術也將在細胞外細胞因子的檢測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細胞因子風暴綜合征CSS難治和致死原因的研究中發現,細胞因子風暴的出現是輕癥轉向重癥或危重癥準換的一個重要節點。
休息過后,標記免疫分析分會學術報告會議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建魁主任醫師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徐國賓研究員共同主持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建魁主任醫師(左)、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徐國賓 研究員(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李海霞研究員
報告題目:膀胱癌腫瘤異質性及液體活檢的應用
膀胱癌是目前全球十大常見癌癥之一,中國在BCa新發病例數、死亡數均位于全球第一位,其中男性是女性的3-4倍。李海霞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膀胱癌是一種異質性腫瘤,腫瘤突變負荷較高,該異質性可為治療耐藥的出現和疾病復發提供燃料。液體活檢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膀胱癌生物標志物非侵入性檢測防范,液體活檢仍然缺乏大規模的臨床數據支持,目前沒有清晰的臨床共識,存在很多問題。但對腫瘤治療療效快讀評價、腫瘤復發轉移風險監測、高危人權早期篩查和輔助診斷、新腫瘤藥物篩選、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和腫瘤轉移機制的研究等方面均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檢驗科副主任 高艷紅
報告題目:流式熒光技術在臨床應用及發展
流式熒光技術又稱液態芯片、懸浮陳列等;是繼化學發光、生物芯片技術之后的第一代高通量分子診斷技術平臺,具有高速、樣本量少、蛋白和核酸多重指標聯檢等優勢。流式熒光技術能夠實現高效的多指標聯檢,主要核心技術就是具有100種熒光編碼微球,該微球由紅紫兩種熒光顏料根據不用濃度搭配,微球直徑5.6微米;微球大小均一,可長久懸浮于液體中;100種熒光編碼意味著可同時進行1-100種反應。
高艷紅在報告介紹了流式熒光檢測技術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高通量、速度快;定量準、重復性好;成本低和用途廣的優勢,可以覆蓋我國常見的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宮頸癌等高發惡性腫瘤的腫標檢測,多指標結果僅需上機10-20微升,適合珍貴的樣本;此外流式熒光檢測技術還可進行自身抗體檢測,實現快速、定量、可隨機上樣,高通量檢測。
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主任 郭建巍
報告題目:《臨床實驗室助力腸癌的早期發現
結直腸癌是全球發病率和病死率首位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常規早期篩查可以顯著降低腸癌的死亡率,報告中,郭建巍主任介紹了糞便常規及潛血免疫化學試驗的早期傳統結直腸癌篩查方法和腫瘤標記物的不足。在腫瘤形成過程中,表觀遺傳學改變可能比經典遺傳學改變更早發生。DNA甲基化作為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方式,與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且在癌癥的早期階段就已發生,使其可能成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記物。因此DNA甲基化也是結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的重要檢測方法,將在結直腸癌的防控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李永哲
報告題目:自身免疫病實驗診斷技術臨床應用進展
李永哲教授在報告中重點介紹了自身抗體臨床應用概況,新自身抗體臨床應用及臨床應用新領域,闡述了自身抗體檢測項目包括ANA、anti-dsDNA、anti-ENA、anti-MPO、anti-PR3、anti-GBM等,比較了ELISA、化學發光法、多元流式點陣法等檢測方法,論述了自身免度病精準醫學包括精準診斷、精準分期、分型、精準治療和精準健康管理。報告最后李教授指出自動化、定量、高通量是自身抗體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出席標記免疫分析分會學術報告的老師合影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為14篇優秀論文頒獎
-
焦點事件
-
會議會展
-
企業風采
-
企業風采
-
企業風采
-
企業風采
-
企業風采
-
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