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中海油漏油事件反思:我國須建權威溢油反應機構

    2011.7.29

      蓬萊漏油,渤海蒙污。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監測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中海油蓬萊19-3油田B、C平臺兩處溢油,已造成周邊3400平方公里海域水質由一類下降至三類、四類水。

      “事件發生在中國……”

      對于這一國內最大海上油氣田此次的漏油量,作業方康菲公司早前承認的數字為1500桶,約合200噸。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1500桶的數字存疑。按他估算的數字,“起碼得有好幾千噸的溢油量”。趙曾擔任該研究院近海和湖泊環境研究室主任。

      多年從事海上溢油治理技術研究的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侯解民也告記者:“我們的經驗,200來噸,如果在港內,快速使用性能好的收油設備,很快就能收干凈。”

      不過,他強調要“快速”,因為油乳化后逐漸下沉,成為懸浮狀態,這時一般的收油設備就無能為力了。

      康菲這“1500桶”的漏油顯然沒有收干凈。日前,國家海洋局對外披露,遼寧綏中東戴河浴場沿岸和河北京唐港淺水灣浴場發現少量油污顆粒,經鑒定均來自蓬萊19-3油田。另有媒體從河北樂亭漁業協會獲悉,蓬萊的漏油早已到達樂亭,“樂亭的海岸到處都是油”。因為扇貝等水產大面積死亡,養殖戶已計劃自籌資金聘請律師向中海油和康菲石油索賠。

      “如果類似事件發生在美國,你們也是一個月后才向公眾發布消息?”對于康菲公司在溢油事件上的瞞報,有記者直接質問其新聞發言人司徒瑞。

      面對尖銳的提問,司徒瑞的回答是:“這個事件發生在中國……”

      美國:16個部門合作處理溢油

      2010年4月20日夜,“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爆炸,36小時后沉入墨西哥灣,鉆井平臺底部油井自2010年4月24日起漏油不止。

      美國依托《石油污染法》和國家溢油應急體系,迅速啟動各級應急指揮體系。

      爆炸當天,以海岸警衛隊為核心的地方應急指揮中心成立;次日,多部門的區域應急小組啟動;第三天,隨著事故影響擴大,國家溢油反應小組被激活,16個聯邦部門互相配合投入工作。

      “應急資源制度化,應急技術體系完善化,賠償制度規范化。”這是我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參觀完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處理相關機構后的評價。

      中國石油集團技術研究院的王祖綱和董華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雖然各部門之間也存在職能交叉問題,但美國在國家及各州政府的溢油應急指揮體系中都有常設的溢油防治和反應機構,其成員來自政府相關的各個部門。

      而且,在美國政府的督促下,英國石油公司設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建立了完善的賠償機制。

      中國:很多關鍵部門未納入溢油應急體系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組織的一次論壇上,記者聽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海油副總經理周守為承認:“如果我們發生類似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事故,是沒有辦法處理的。”但他當時頗為肯定地表示,中海油“有能力保證不出這樣的事故”。

      據了解,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力量是國家海洋局中國海監總隊及各海區(北海、東海、南海)的海上應急指揮中心;海上船舶溢油應急力量則是交通部和國家環保部。

      這個分工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趙章元在采訪中無奈地對記者說:“你看,出了這么大的事情,環保部連聲都不吱一下。”

      現在看來,雖然渤海被污是環境事件無疑,但環保部不是海上石油勘探溢油事故的主管部門。

      王祖綱和董華的文章還特別提到:其他政府部門,諸如氣象局、農業部等關鍵部門沒有納入整體的海上溢油應急體系。

      交通部海事局常務副局長劉功臣更直接指出,我國現有的中國海上船舶溢油應急計劃由交通部和環保部聯合實施,“層次比較低,強制力不夠”。

      另外,有專家指出,我國各個部門、行業、企業在海上應急事務上聯系松散,作業程序自成體系,各海洋行政部門關系尚未理順,無法實施有效監管,依賴作業者自我約束現象嚴重。

      “國家對海上溢油也有監管手段。但基本還是依靠作業者自覺上報事故,幾乎沒有一次溢油事故是政府先報出來的。”趙章元說。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李穎長期從事溢油遙感監測研究,去年還參加了大連“7·16”事故反應工作。但是她也說不清一旦發生溢油事故,到底該由誰來監督,誰來索賠。

      李穎認為,對于此次的蓬萊漏油事件,海洋局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處理是有局限性的,應該調動社會力量,包括當地政府和國務院應急辦的力量,“而不是自己悶頭來分析這個數據”。

      “你可以說海上歸海洋局,陸海交界歸環保部,港口歸交通部,但是溢油其實沒有辦法明確劃界。我覺得還是應該由國家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把多個部門都放在一起,來應對類似事件。”李穎說,“如果從6月4日開始,大家就引起警惕,很多部門都參與進來,相關石油公司也會更謹慎。”

      “其實,去年大連事故后的相關監測工作我們也在默默做著,但是缺乏完整的國家層面的牽頭組織。”李穎說。

      相關閱讀

      技術研發和設備庫建設同樣重要

      溢油應急處理也離不開物資儲備庫的建設。

      根據規劃,交通部將在沿海綜合基地和基地設置16個國家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在內河也將建立相應的溢油應急設備庫。專家認為,這些設備庫建設完成后,如果能夠統一快速調度,溢油應急能力還是可觀的。

      在采訪中,幾位專家都談到國家需要重視溢油處理相關設備的技術研發。侯解民說,其實,不管國內還是國外,溢油回收都是一個很窄的領域,投入資金均有限,因此國外收油設備不一定比我們強多少。

      去年7月6日,侯解民和同事承擔的國家發改委的科技項目剛剛通過鑒定,就趕上了大連“7·16”事故,他們研制的樣機馬上得到了練兵的機會。“結果表明,有些國外設備的效率還不如我們的樣機。”侯解民說。李穎也感嘆“很多人就是覺得國外的技術好”。

      “7·16”事故發生時,李穎曾主動到溢油事故指揮中心“請纓”。

      “他們問我能干什么,我說我能給你們測油膜有多厚,分布在哪兒。他們一聽挺高興,問我設備能不能放在船上用。”結果,李穎把他們開發的用在飛機上的遙感設備裝在船上,居然也獲得了質量不錯的數據。于是,指揮中心從第二天開始,每天給她和她的團隊派飛機。

      但李穎坦承“我們的技術還有點粗”。她希望國家把與溢油事故處理相關的技術研發工作推進下去。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