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等離子體所托卡馬克等離子體自發旋轉研究取得進展

    2011.7.04

      基于東方超環(EAST)裝置的優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緊跟國際研究熱點,發展了先進的二維成像彎晶譜儀和多時點快速往復式探針等診斷手段,開展了低雜波電流驅動下自發旋轉的實驗研究,重復測量了不同等離子體電流、電子密度、等離子位形以及低雜波功率下芯部和邊界的旋轉的時空分布,第一次在EAST上同時觀察到低雜波電流驅動同時能引起芯部和邊界的同電流方向的環向旋轉。實驗以及理論分析結果發表于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

      托卡馬克上等離子體旋轉及其相應的動量輸運在低約束模向高約束模轉換、內部輸運壘的形成以及抑制電阻壁模等磁流體動力學(MHD)不穩定性上起著重要作用。ITER以及未來的聚變堆由于裝置尺寸大、密度高,中性束注入將難以驅動類似現有托卡馬克裝置上相同量級的旋轉。近年來,隨著射頻波驅動等離子體旋轉研究的深入,由射頻波引起的自發旋轉極有可能提供未來裝置穩定運行所需的旋轉,因此其實驗研究成為目前國際上各大裝置上研究熱點之一。

      不同于其他裝置上的結果,如美國Alcator C-Mod托卡馬克裝置的實驗顯示射頻波加熱時芯部旋轉是反等離子體電流方向,而且只局限于等離子體芯部。最近EAST上的實驗發現:在低密度低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中,低雜波能驅動同電流方向的旋轉;同時內感變化與旋轉之間并無其他裝置上所觀察到的明顯相關性;而低雜波引起的邊界旋轉變化(<100ms)遠快于芯部的旋轉變化(~1s),這可能意味著芯部旋轉是由邊界向芯部輸運造成。基于湍流均分理論和熱電壓縮的模型很好地預測了芯部旋轉的變化,其演化時間尺度和旋轉變化與實驗觀察較為一致。這一實驗結果為射頻波驅動自發旋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驗數據,將促進對自發旋轉及動量輸運機制的理解。

      該研究由等離子體所十三室先進光譜診斷組和六室邊界物理組共同完成,得到了EAST診斷組、真空組、低雜波組和運行組等的大力支持,同時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48955_201107041156521.jpg

    EAST低雜波電流驅動實驗中旋轉測量結果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