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化學檢驗項目--骨髓有核細胞總數介紹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介紹:
在正常情況下,血細胞從原始到成熟階段的整個發育演變過程有一定的規律性:① 胞體大小:隨著血細胞的發育成熟,胞體逐漸由大變小(巨核細胞相反),發育越成熟,胞體越大。② 胞核從大到小,成熟紅細胞無核;核形從圓形到不規則,粒系最后為分葉,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系變化不大;染色質從細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核膜從不明顯到明顯;核仁從有到無。③ 胞質量由少到多,淋巴細胞變化不明顯,瑞氏染色和姬姆薩染色示胞質由深藍到淺藍,成熟粒細胞和紅細胞可轉為粉紅和淡紅色;顆粒由無到有。④ 胞核與胞質體積之比從大到小。在病理情況下,以上演變規律可發生紊亂。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正常值:
(10-180)×109/L(1-18萬/mm3)。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 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2) 減少:示造血組織功能減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需要檢查的人群:發病早期有突發性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癥狀的兒童或青少年;發病緩慢的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后心慌氣短,食欲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癥狀的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有貧血癥狀的人群等。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注意事項:
不適合做檢查的人群:血友病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如無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檢查。
術前準備:病人按照醫生吩咐擺好體位。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檢查過程:
檢查方法:骨髓檢查。
檢查過程:
(1) 選擇穿刺部位。
(2) 麻醉。
(3) 固定穿刺針長度。
(4) 醫生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針與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穿刺則應與骨面成30o-40o角刺入。當穿刺針針尖接觸骨質后,沿穿刺針的針體長軸左右旋轉穿刺針,并向前推進,緩緩刺入骨質。
(5) 抽取骨髓液拔出穿刺針針芯,接上干燥的注射器(10m1或201m1),用適當的力量抽取骨髓液。
(6) 涂片:要求涂片玻片、推片均應清潔,無油灰污染,涂片應薄而均勻,涂片數量10張左右,同時制2張血片作對照之用。
(7) 染色:常用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法;細胞化學染色常配合使用。
(8) 顯微鏡觀察。
相關疾病
小兒紅白血病,白血病,溶血性貧血,貧血
相關癥狀
不明原因發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乏力,發燒